有貓膩兒-有猫腻儿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暴力事件频发,西方社会怎么了?

2025-2-7 12:16| 發佈者: admin| 查看: 502| 評論: 0

摘要: 吕蕴谋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安全项目负责人2月4日,瑞典厄勒布鲁市发生校园枪击事件,导致包括凶手在内的11人死亡。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将该事件称为“瑞典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规模枪击案”。同日,美国俄亥俄州新 ...


吕蕴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安全项目负责人

2月4日,瑞典厄勒布鲁市发生校园枪击事件,导致包括凶手在内的11人死亡。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将该事件称为“瑞典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规模枪击案”。同日,美国俄亥俄州新奥尔巴尼市一工业园内也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造成多人伤亡。这两起案件只是西方社会不稳定性凸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西方社会撕裂加剧,暴力极端事件频发。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其一,枪支暴力泛滥。本次,瑞典和美国的暴力事件均系枪击事件,并且两案的枪手可能均具有合法持枪资格。可见,允许持有枪支政策为“独狼式”袭击提供了便利。另据美国网站“枪支暴力档案”统计,仅2025年的第一周,美国就已发生200多起致命枪击事件、450多起非致命枪击事件、5起大规模枪击事件。

其二,无差别、大规模袭击问题凸显。本次瑞典枪击事件发生在校园中,造成严重后果,应该算是一种无差别、大规模的袭击。2024年,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均发生过骇人听闻的严重暴力案件。特别是2024年12月,德国马格德堡发生圣诞集市汽车冲撞案件,造成300多人死伤,让世界为之震惊。无差别、大规模袭击的发生,表明凶手针对的不是特定主体,而是对某一群体甚至是社会存在广泛的恶意。

其三,社会极端情绪展现出蔓延性和联动性。以英国为例。2024年,英国南港镇发生暴力杀人事件后,某些团体煽风点火,导致英国多地出现大规模暴力骚乱,为社会治安带来严重挑战。当前,社会极端思潮或某种特定的思想体现出高度串联性,这一点在美欧之间体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大西洋两岸的保守、排外势力存在明显联动倾向。

西方暴力极端事件频发,其背后因素值得深入分析:

其一,经济不振是社会负面情绪持续累积的源发性因素。近年来,西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民众获得感持续缺失。尤其是欧洲,英、法、意等主要经济体近年来经济增速均不甚理想,而一向有欧洲经济“火车头”之称的德国更是陷入衰退境地。同时,通胀高企、失业率上升更令民众感受到切肤之痛,社会不满情绪持续累积。此外,民众患贫更患不均。与民众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相对应的是,西方社会的不平等问题仍在加剧,集中体现为贫富差距持续加大。在新经济业态飞速发展的今天,西方不同社会圈层从中获益的程度也有明显差距,这逐渐成为很多群体选择将极端行为作为表达方式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其二,政治极化加剧社会撕裂。近年来,与经济失速近乎同期发生的还有政治“失序”。这在欧洲集中体现为主流政党失势、极化政党崛起。很多过去位居政治光谱一端的极端小党逐渐凭借较能迎合选民的纲领策略扩大影响力,成为民众“求新”“求变”心理下的选择,也引领了政治极化向社会极化传导的过程。在此情况下,对立情绪严重、对不同意见的容忍度降低、诉求表达手段极端,成为政治极化在社会层面最主要的体现。2024年是“大选年”,针对政治人物的暴力事件频次明显增多。美国方面有针对特朗普、哈里斯的直接袭击或死亡威胁,斯洛伐克、丹麦等欧洲多国领导人也不同程度上成为政治暴力的受害者。当前,美国和欧洲政治和社会思潮均存在明显的“右转”态势,保守排外、民族主义思潮和不时发生的与移民难民相关事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矛盾的升级与激化。

其三,新老媒体推波助澜。一方面,西方媒体倾向于对暴力事件铺天盖地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虽发挥了警示与提醒作用,但对西方民众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加剧群众的不安全感和不满情绪,也易引发效仿。另一方面,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交媒体既为仇恨言论、社会极端思潮的蔓延提供了传播平台,也为极端暴力事件的勾连提供了便利。2021年1月的美国国会山骚乱,就是社交媒体煽动社会事件的一个例子。

在个人主义被普遍奉行的西方社会,社会凝聚力下降是一个很难逆转的趋势,而社会价值观与利益的多元发展更对各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不小挑战,这些都为极端暴力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温床。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政策更加保守和强硬,与欧洲近年来“右转”态势形成“共振”,预计未来西方各类社会乱象、怪象恐仍会层出不穷。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最新評論

有貓膩兒-有猫腻儿

GMT+8, 2025-2-22 23:05

Powered by 有貓膩兒

@2022-2024有貓膩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