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布语 太意外!内循环突然大提速,一场国运之战已经打响。 多个信号表明,国家大动作频频,应变的脚步越来越急,“内循环挑大梁”将影响天量财富的流动。 最近的高层会议上,扩大内需被摆在2025年工作任务的第一位: 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这是很不寻常的信号,显示了扩大内需的极端重要,也牵动着内循环的各个环节。 第一个重大信号是: 在大国博弈中,中国率先出手——本国产品优先。 近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给予本国产品相对于非本国产品20%的价格评审优惠。 这相当于同样100万元报价的本国产品和外国产品,本国产品能以80万的价格参与评审,而且,这个20%的扣除是在竞标环节进行的,实际采购仍然是原价,并没有压缩企业的利润。 什么意思? 简直就是在给本国产品“开挂”了! 要知道,2023年全国公共采购总额高达46万亿元,大约相当于2023年全国GDP的近36%,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都要向本国产品倾斜。 那什么才算是本国产品呢?其严格的定义是: 一是产品在中国境内生产;二是产品的中国境内生产组件成本达到规定比例要求;三是在满足以上条件外,特定产品的关键组件需在中国境内生产、关键工序需在中国境内完成。 财政部称,标准体系将分步建立,并强调政策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这意味着不管是国企、民企、外企还是混合制企业,只要被认定是在中国国内生产,就能够平等地享受政策。这提醒着在华投资的国外企业: 时代变了,“国货”现在才是更吃香的。 第二个重大信号是,中国对海外产品的“关照”似乎也在加强。 最典型的是在芯片领域的反制。 比如,中国多家行业协会呼吁中企审慎采购美国芯片,表示美国芯片“不再安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在12月9日对英伟达依法开展立案调查。 与此同时,在涉及外循环的进出口上,11月15日,中国果断动手,直接取消或降低了一批商品的出口退税。 根据中信证券测算,此次调整减少的出口退税支出约为1278亿,占2023年我国外贸企业全部出口退税规模的7.1%,主要针对光伏、电池等重点行业。 为什么对位居全球首位的光伏产业出手?信号明显: 宁愿让一部分产能死掉,行业洗牌,淘汰低端企业,也不要硬撑起更庞大的外循环。 出口退税“撤梯子”只是第一步。因为国家转变思路了: 比起通过内卷取得的出口“性价比”优势,“反内卷”才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一环。 第三个重大的信号,是加工资、涨收入、强保障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提振的“国之大事”。 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对比2023年“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表述,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明显升温。 只有让广大普通人有钱花、敢花钱,整个内循环体系才能真正活跃起来。 而为了提速内循环,近期国家还有一系列开放动作: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在医疗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外资准入、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全部“清零”...... 为什么部分国家不对我们免签,我们却还要“单边开放”呢? 答案很简单,要发挥中国“超级大市场”的优势。 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把外国的钱和人留在中国,把外部资源转化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资本,促进国内大循环。 放眼世界,就只有美国和中国能够真正实现超大规模、高效内循环。 经济学家、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一个经济体如果外贸依存度超过60%,就属于外循环为主;反之低于40%,就是内循环为主。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曾经高达71%,此后一路走低,到2016年首次降到40%以下。去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仅为33%左右。 2023年,美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仅为25%。但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 内循环实力遥遥领先,这是川大爷的底气。 总之,攘外必先安内,让内循环挑大梁,对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