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报道,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与全球最大独立集装箱船租赁船东加拿大Seaspan公司,日前在上海签订6艘自主研发的13600TEU(标准箱)大型集装箱船建造合同。这是该公司今年承接的第3批共计15艘大型集装箱船订单,且首次以人民币结算。“这批订单采用人民币结算,是迄今为数不多由国外船东以这一新支付方式直接与中国船企签下的造船大单。”沪东中华有关负责人表示。 另外,11月22日,中国船舶所属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船贸易,与中远海运能源成功签署6艘30.7万吨原油船建造合同。项目将悬挂五星红旗,采用人民币结算,总计合同金额超57亿元。截至目前,大连造船已成功交付117艘超大型油轮,手持订单达到35艘,2024年大连造船新接超大型油轮订单约占全球该船型生效订单50%以上。 ![]() 鉴于美国可能将美元作为政治工具或武器使用的担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替代方案,在国际贸易中寻求使用非美元货币进行结算。多位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的学者指出,尽管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会被动摇,但地缘政治因素无疑会影响到其他各国使用美元的意愿。美国在未来如何运用其金融制裁手段,以及美元本身的稳定性和持有风险,都会对其霸主地位产生深远影响。 在就特朗普上任前,美国国债规模再破新高,达到36万亿美元以上,若特朗普瞎搞,就意味着更高关税的通胀影响可能迫使美联储维持较高利率,从而加大国债利息。美元的信誉势必会再度受到影响,毕竟这是一条不归路,何况非美国家还在忍受美国搞的关税战,再结合美国滥用制裁,“去美元化”节奏大概率在特朗普上台以后出现加速情形。要再算上特朗普力挺加密货币,美元的现实威胁,长远危机日益突出,在2030前后(美国还债高峰期)出现极端美元危机也不是没有可能。 ![]() 截至2024年11月中旬,美国的国债总额已超过36万亿美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长了2万亿美元。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背后,反映出美国财政赤字在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的举动同样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近期,中国在沙特成功发行了20亿美元的主权债券。乍一看,这件事似乎相当平静,但实际上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信息在背后流动。这不仅仅是一次融资,更是中国在全球金融布局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旨在重构美元体系,以对抗美国的金融主导地位。 美元霸权的核心在于它作为全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以及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通过美元的主导地位,能够轻松地通过发行货币来收割全球财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与中国等非美元国家进行金融合作,不再将美元作为唯一的交易媒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相信,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合作模式出现,美元的霸主位虽然暂时不会完全消失,但其主导地位的下降势不可当。因为在全球化的当下,单极霸权的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兴多极化的世界。 美元地位的动摇并非全靠外因推动,也有内因。特朗普政府时期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这个贸易协定本是美国为了加强亚太地区经济控制力而发起的,多年来花了不少心血。但美国一意孤行的退群行为,却让地区内的中日韩等国家迅速通过其他经济体补位,纷纷在本币结算和区域合作中大展拳脚,美国不仅失去了不少亚太地区的经济主导权,也给了其他国家利用本币发展的机会。对于美元来说,这不仅是实质性损失,也从侧面削弱了全球对其的信任感。 ![]() 人民币结算在全球贸易中的比例不高,这与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符。过去,中国造船业即便是国内船东下单,只要涉及国际贸易,往往也会按照国际惯例使用美元结算。但近年来,中国造船业以人民币结算的案例开始增加,特别是此次沪东中华来自中外船东的连续两笔大额订单都以人民币结算,从侧面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