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美国大选的硝烟终于散尽,11月11日,共和党以势如破竹之势,一举夺下了众议院的218个席位。尽管点票的尾声仍在拖曳,但这足以预示着一场权力更迭的大戏即将在华盛顿上演,美国权力的天平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倾斜。而大洋彼岸的欧洲,似乎也已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各国开始蠢蠢欲动,筹谋应对。 就在11日当天,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发生了: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这欧洲三大芯片制造商的CEO们,竟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对行业前景的深深忧虑。这种罕见的统一战线,无疑是对当前半导体行业紧张局势的最直接反映。毕竟,全球半导体市场正陷入一片寒冬,唯有中国市场如同一股暖流,逆流而上。 ![]() 这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兴起,对芯片的需求如同干渴的大地对雨露的渴求,使得这些欧洲巨头在中国的业务成为了他们报表上难得的亮色。然而,全球化的裂痕却在不断撕扯,特别是随着特朗普的再度崛起,那曾经让人心有余悸的关税大棒似乎又要重新挥舞起来,让这些CEO们如坐针毡,倍感压力。 展望未来四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或将迎来比拜登时代更为动荡的时期。经济下行的压力导致芯片需求整体疲软,所谓的人工智能芯片虽然炒得火热,但应用领域的局限性却让其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表现则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不仅工业应用遍地开花,更是凭借电动汽车的强劲势头,稳坐市场的前沿阵地。 然而,西方的策略却日益呈现出区域化的趋势,“在中国为中国,在西方为西方”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这意味着制造商们可能不得不在远离市场、成本高昂的地方强行建厂,以迎合政治的需要。政客们口中的“国家安全”仿佛成了一块万能的遮羞布,将半导体公司牢牢绑在了他们的政治战车上,限制对华出口,再加上高昂的重复投资,芯片巨头们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风险暴露无遗。 ![]() 更为严峻的挑战还在后头。特朗普的“拨乱反正”如同一把悬在半导体行业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这位前总统对拜登的产业政策早已恨得咬牙切齿,特别是那部备受争议的《芯片法案》。特朗普一向擅长运用关税手段作为武器,如今更是扬言要用它来替代拜登的国家补贴,以此逼迫外国半导体厂商赴美建厂。对于那些刚刚从拜登补贴政策中喘过气来的欧洲半导体巨头来说,这无疑是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命运的捉弄让他们哭笑不得。 面对这重重的不确定性,欧洲的半导体公司们显然难以独力支撑。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高声疾呼,希望欧盟的政策制定者们能够清醒过来,别再沉迷于那些虚无缥缈的“价值观”游戏,而是切实从产业需求出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然而,遗憾的是,欧盟的领导层似乎仍然沉浸在意识形态的迷雾之中,与美国联手“抗中”的幻想中无法自拔。即便面对特朗普这样赤裸裸的利益至上者,欧盟也依然不愿正视现实,殊不知自己也不过是特朗普眼中可以任意收割的“韭菜”而已。 ![]() 而对于中国来说,特朗普一旦明年一月重新上台,其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可能发起的更加猛烈的冲击,反而可能成为一种催化剂,促使欧洲半导体厂商加速在中国的投资布局,寻求避风港。虽然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全球供应链的分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无疑将为中国半导体的自主化和国产化进程注入一股强大的动力。 对于那些试图用“芯片围墙”来围堵中国的政客而言,这或许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局面,但却可能是他们最无力阻止的现实。毕竟,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中国的市场更是充满了无限的诱惑和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