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媒體與政黨之間的複雜關係由來已久。從19世紀的黨派報紙到如今的主流電視網絡和數字新聞媒體,媒體不斷擴大在塑造公眾輿論方面的影響力。在此過程中,媒體的立場逐漸顯現,有些直接表達政治傾向,有些則通過選擇性報導間接表達。
每逢大選,這些媒體扮演的便不僅僅是資訊的傳遞者,而更像一場意識形態戰爭的參與者。在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這種現象尤為顯著。 面對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激烈競爭,主流媒體紛紛拋棄了“觀察者”的角色,直接下場充當了各自政黨理念的宣傳者,成為政治對抗的重要工具。通過不同的報導角度、側重點和情緒化的表述,它們積極影響著公眾輿論。
如果你還不知道哪些美國主流媒體傾向於哪個黨派,不妨一起來看看10月23日各大美媒的首頁,從中猜測答案。 第一題:紐約時報
上圖是《紐約時報》網站10月23日的首頁,帶著預設的問題來看,答案是否顯而易見?這一天,《紐約時報》報導了特朗普的言行不一、惡毒攻擊、像獨裁者一樣行事、以及他去過的麥當勞評論被禁等消息。總之,特朗普在報導中的形象就是個“壞種”,支持他的人似乎都是“腦子有問題”,而支持民主黨和哈裏斯才是“正確選擇”。 《紐約時報》的這些負面報導,反映的正是美國媒體在政治立場上的分歧與偏向。作為美國主流媒體之一,《紐約時報》長期以來傾向於自由派的觀點,通常與民主黨的政策和理念保持一致。對於共和黨,尤其是特朗普這樣的保守派代表,它常常持批評態度。
這種立場來源於其歷史背景及其受眾的傾向。由於特朗普的風格和政策與自由派價值觀相衝突,他在《紐約時報》中的形象長期負面。僅10月23日一天,《紐約時報》就通過強調特朗普的言行不一致、攻擊性和“獨裁”傾向,來放大他在公眾眼中的負面形象,進而影響選民的支持方向。 原來《紐約時報》作為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報紙,也會通過選擇性報導、突出特定事件或言論來塑造公眾的認知。 第二題:福克斯新聞
儘管美國媒體環境早已兩極分化,但福克斯新聞選擇了更加鮮明的黨派立場。從福克斯新聞當天的截圖可以看出,他們主要強調了民主黨、拜登政府和哈裏斯的負面形象,例如批評拜登呼籲把特朗普關起來、哈裏斯掩蓋拜登認知能力下降的事實、以及在拜登領導下愈演愈烈的邊境危機等。 福克斯新聞擅長通過情感化語言影響其受眾,標題如“這太糟糕了”和“人們已經受夠了”、“一片混亂”利用了情感共鳴的方式,引導公眾對拜登政府產生不滿,暗中強化共和黨上臺的正當性。此外,福克斯新聞也沒忘記直接給共和黨搖旗呐喊,強調了在搖擺州有許多民主黨支持者改變立場,轉向共和黨。 福克斯新聞一貫支持保守派和共和黨,尤其在特朗普執政期間,它成為了特朗普政策的堅定後盾。無論是經濟、移民還是外交,福克斯新聞都以支持共和黨的角度報導。
不難看出,在大選年,它為了幫助共和黨爭取選民支持,通過強化民主黨的負面形象,抬高共和黨形象的手法來影響公眾輿論。 第三題: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從CNN網站的截圖可以看到,他們對特朗普的負面報導格外突出。例如,標題“沃爾茲抓住有關特朗普涉嫌迷戀希特勒的報導”,直接將特朗普與希特勒相提並論,意在將他的言行與極權主義領導人聯繫起來,強化公眾對他專制、極端的印象。CNN使用“帶領國家走上黑暗道路”、“法西斯”和“獨裁”等極端辭彙,暗示特朗普可能給美國帶來的政治危機。這種報導傾向於激發觀眾的擔憂,尤其是對於那些對特朗普領導風格感到不安的受眾。
與對特朗普的強烈批評相比,CNN對副總統哈裏斯就十分溫和,傾向於關注其在選戰中的表現。CNN長期被視為自由派媒體,其受眾多為民主黨支持者。在本次大選中,CNN通過詳細報導特朗普的爭議行為,突顯其對民主制度的威脅,來塑造受眾對特朗普的負面認知。 第四題: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以財經和商業新聞見長,其新聞報導部分相對客觀,不帶強烈的黨派色彩。該報注重深度調查和分析,尤其是在商業、經濟和金融領域,在新聞報導中力求平衡,以此吸引廣泛的讀者群,包括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支持者。 不過,《華爾街日報》在社論版面上則常有隱晦的保守派傾向,常常發表支持自由市場、減稅、放鬆管制等政策的文章,反對政府干預和擴大福利專案,這些立場與共和黨的核心經濟政策更為契合。 誠然,與更為極端的保守派媒體如《福克斯新聞》相比,《華爾街日報》的報導顯得更加嚴謹理性,傾向於通過數據和事實支持其論點,而不是依靠激烈的黨派言辭和情緒化敘述。但在《華爾街日報》10月23日的首頁上,關於“共和黨捐贈者向致力於選舉公正的團體捐贈超1.4億美元”、“共和黨蠶食民主黨早期投票優勢”、“特朗普抹平哈裏斯領先優勢”等報導共和黨選情取得優勢的文章都佔據首頁顯要位置,看來在大選選情白熱化之時,《華爾街日報》也最終難掩偏右立場。
通過分析這幾家主流媒體,可以看出,無論是自由派媒體還是保守派媒體,它們都在利用自己的平臺影響選民,而非僅僅作為中立的資訊傳遞者。他們通過選擇性報導、情緒化表述、突出特定事件或言論,暗中操控公眾認知。 他們使用精心設計的策略,為受眾植入“思想鋼印”,不斷鞏固其受眾對其理念的認同,以達到特定的政治目的。而受眾的“思想鋼印”一旦形成,看新聞時便會傾向於選擇符合自身價值觀的媒體,而排斥與自身立場不符的資訊來源,看問題時也只會從立場出發,失去客觀分析的能力,最終結果往往是成為他人擺佈的傀儡。
這樣的新聞生態環境,使得選舉拉票不再是以政策內容為主,而是依靠情緒動員、身份認同和意識形態的較量。越來越多的選民不是基於候選人的具體政策和能力,而是根據媒體傳達的情緒化資訊、身份符號甚至虛假的印象做出選擇。這加劇了美國政治的極化,選民被推向兩個極端,彼此間的理解日漸減少,對抗和分裂逐漸成為常態。
隨著美國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媒體的左右之爭也勢必愈演愈烈。如何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保持清醒,或許是一道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