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薛茗 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博物馆人类学著作,也是一份博物馆邀请函。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各地游客到纽约打卡的热门景点。然而,很少有游客会去专门拜访博物馆南侧靠近77街的人类学展厅——尽管这里是美国最著名的人类学博物馆之一。 全书共五个章节,通过介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五件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藏品——萨满的神衣、《西游记》皮影、西藏的唐卡、墨西哥的亡灵及"镇馆之宝"独木舟,来讲述其背后的一系列故事,也融入了人类学家的故事。除了博物馆学的变迁,更有人类文化史、民族志、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各方面的内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导的一系列远征为美国带回了丰富的人类学收藏。一百多年后,这些收藏如同"时间胶囊",既拥有无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接受着现代人类学"去殖民化""去西方中心主义"目光的尖刻审视。全书既在介绍这些不为人知的藏品,也在探索这些藏品的命运,以及人类学博物馆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色。 >>内文选读: 1900年,在西伯利亚的一间帐篷里,人类学家弗拉基米尔·约赫森从一位尤卡吉尔萨满手中接过他的神衣。 "在头人的极力劝说下,他把它(神衣)卖给了我,"约赫森这样写道,"交易完成的时候,他(萨满)把钱递给头人 ,默默离开帐篷。后来有人告诉我,他一直在哭,因为他交出了家里世袭的萨满神衣,那是他法力的主要来源。" 这件神衣,后来由约赫森带回纽约,成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的收藏。1997年,博物馆策展人肯德尔教授和同事们将神衣从库房中取出,准备放置在纪念博物馆北太平洋远征一百周年的展览里。来自尤卡吉尔的语言学家和诗人库里洛夫(他爷爷就是那位卖掉神衣的萨满)见了,告诫肯德尔说这件神衣仍带有"危险"的力量,让她不要轻易触碰。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为了筹备展览,一位来自萨哈的萨满也在博物馆里。她从随身携带的手提包中,找到一把采自尤卡吉尔地区的神圣药草,她把圣草送给肯德尔。肯德尔按照萨满的指导,在展览开幕前用这束圣草"净化"神衣。展览顺利开幕,肯德尔和同事们安然无恙。 然而,这件神衣的故事在肯德尔心里总挥之不去。她曾多次询问熟悉尤卡吉尔文化的原住民学者:究竟是什么能够让萨满,一个让人心生敬畏的人物——"人神之间的中介",放弃自己的神力?其实,卖掉神衣的尤卡吉尔萨满并非特例。当约赫森从萨满手中接过神衣的时候,在白令海峡的另一端,他的同事、人类学家弗朗茨·博厄斯也刚刚从夸库特尔人那里收来了萨满的手鼓;博厄斯的助手乔治·亨特购得了大量努哈克人仪式的面具、头饰与象征社会地位的雪松颈环。 近一个世纪过去,原住民学者告诉肯德尔,恐怕伤心的萨满在卖掉神衣前就已经很清楚,俄国和美国所代表的西方世界拥有更强大的力量——萨满的神衣、手鼓和面具,也许很快就会成为昨日的幻影。 "一场伟大的远征" 每一场远征的地图上,都潦草地画着一个宏伟的目标。远征者驾驶心中的理想,穿越自己语言与文化的边界,在海洋、沙漠、丛林或荒原的另一端与未知相遇。有的人带回了部落头人馈赠的礼物、一道刀疤、或断腿;他们在火炉旁讲述令人神往的故事。有的人永远留在地图上某个模糊的位置——他的家人往往不确定要怎么念那个岛的名字。 不同于现在的田野研究,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那些人类学远征往往没有足够的"参考资料"——远征者可能不知道自己将要目睹什么。他们带回来泛黄的笔记本、银盐照片或蜡桶录音,也许是某个仪式或某种信仰最早的记录资料。然而,也不同于寻求刺激的冒险家或好奇的游客,这些远征者并不钟情于书写自己的奇异境遇或死里逃生。他们仔细分辨原住民语言中不同的软腭音,探究氏族社会的继承制度,在观看"成人礼"之后又耐心地等待分别在冬季和夏季举行的祭祀仪式。世纪之交,约赫森和博厄斯参与的杰瑟普北太平洋远征便是其中一例。 顾名思义,这场远征的目的地是白令海峡两岸的原住民聚居地。远征的赞助人莫里斯·杰瑟普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第三任馆长。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的杰瑟普7岁便失去了父亲。随母亲搬到纽约后,杰瑟普12岁开始四处打工。通过在铁路和银行界的一番摸爬滚打,杰瑟普在美国的商界混得风生水起,很快就成为纽约最富有的人之一。杰瑟普对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钟爱有加,他做博物馆董事时,不仅多次慷慨捐资,还认真研究过博物馆的收藏与展览陈设。杰瑟普认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收藏出类拔萃,但博物馆的经营理念有问题,展览不够亲民。50岁出头的杰瑟普退出商圈后,干脆接手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全心全意当起了馆长。杰瑟普喜欢前沿科学,喜欢在博物馆搞出些"动静"吸引观众。北太平洋的这场远征,便是他任期内的一场壮举。 但这场远征的"大脑"不是杰瑟普。策划和执行北太平洋远征的人,是后来被誉为"美国现代人类学之父"的博厄斯。 作者: 文:薛茗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