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三明8月21日电 (记者 陈建新)在两岸融合发展背景下如何深入推动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关联性?大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对台商台企有何机遇?在近日于福建三明举行的第六届两岸融合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就此展开研讨。 闽江学院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克明认为,两岸产业合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互补”为基调,其中主要表现在“以台湾之长补大陆之短”,这使得两岸产业合作局限在较低层次的传统产业领域。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两岸经济发展,但主要是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台湾的传统产业转移和大陆劳动资源的利用及出口创汇等。 在他看来,伴随两岸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两岸应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产业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如两岸都高度重视新兴产业,互有比较优势,若能展开合作,不仅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还有希望形成国际竞争力优势,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陈克明还提出,现代制造业高度依赖于现代服务业支持。两岸产业合作向附加价值更高的合作转变,有赖于在生产性服务行业开展高水平紧密合作。推动两岸企业在研发、品牌培育、人力资源及智力服务等方面广泛合作,有助于提升两岸制造业发展水平。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曹小衡指出,当前大陆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由“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对两岸经济合作而言更多是机遇,也是台商台企在大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找到新动能、新增长点,再次施展才干的一次机会。 他建言,两岸可探讨共建多层级、有影响力的资讯、经济、科技和管理方面的平台,加深双方互信和了解;在制定重大规划时,尽可能吸收台湾方面相关人员参与;鼓励两岸相同或相近产业、企业间信息技术共享,科技、管理人才交流交往。 全国台联研究室主任陈小艳在向论坛提交的论文中,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带来的发展机遇进行了分析。 她认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台商台企扩大了发展空间,有利其生产经营方式由代工生产向自有品牌建设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有利于台商台企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深度融入大陆产业链、供应链;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亦为台商台企“走出去”创造了新机遇,利于构建两岸企业合作、向海外拓展的新型产业分工布局。(完) 【编辑:黄钰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