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宣布退休了。 “不想做事,已经做够了。” 在最近一场媒体采访上,他公开宣布了这件事。 《康熙来了》收官八年了,虽然还不时有新的工作,但蔡康永一直没有一个新的阵地,“退休”其实是一个早已开始,缓慢进行中的过程。 只不过正式说出这两个字,还是不免让人感慨。 今天Sir不仅仅是回顾他个人的演艺生涯。 而是更想聊聊蔡康永的退休意味着什么。 或者应该这么问: 蔡康永退休,娱乐圈有下一个人取而代之吗? 甚至,假设蔡康永的年纪不是问题,他主持的节目还能成为热门吗? 所以承认吧。 蔡康永转身离去。 代表着流行文化的一个时代正在落幕。 Sir不想故弄玄虚,如果要直截了当用一句话概括那个时代的娱乐精神,那就是: 保持好奇,边界之外到底有什么? 01 越了解蔡康永,就越会发现: 你无法真正理解他。 说话面面俱到,但永远把自己隐藏得很好。 窦文涛说: 蔡康永像情趣内衣一样,若隐若现的。 李诞说: 不理解蔡康永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向下兼容,他到底图啥。 Sir没见过蔡康永本人,就更不能说自己了解了。 但从他成长的轨迹,或许能找到一些解释的可能性。 熟悉《康熙来了》的老粉一定都知道,蔡康永家世显赫。 父亲蔡天铎曾是上海自来水公司老板,吴宇森电影中,那艘1949年首航即沉没的“太平轮”,就是蔡家的。 很多人说他的这一重背景,通常强调的是他贵气、有教养、通晓人情世故。 从小博览群书,7岁登台唱京剧,同学全是高级军官子弟。 但Sir更想聊这对蔡康永的另一重影响: “老人味”。 不是说蔡康永今天岁数大了,和年轻人脱节,是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养成了一种“老人味”。 因为他的家庭,实质上就是一种遗老。 父亲一辈从当时的亚洲第一大都会上海,来到穷乡僻壤的台湾。 对生活的周遭,一切都瞧不上。 这种心态其实很常见。 贾樟柯的《海上传奇》,演员潘迪华在50年代从上海来到香港时,心想: 完全是个乡下地方。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上海房东太太屋里布置的是从上海带来的家具,整日穿的是旗袍,吃的还是上海菜。 “遗老”的一个特征是,历史翻篇了,但他们进入不了新的时代,新的环境。 他们是“无脚鸟”,宁愿一生悬空也不愿落脚。 蔡康永的妈妈,在家要穿大翻领的高级成衣,孔雀毛的高跟拖鞋;出外要至少一小时的全套妆发,旗袍、首饰一样不落。 以至于童年的蔡康永,一直以为所有妈妈每天的事情,都是像奇迹暖暖一样沉浸式换装。 蔡康永从爸爸那里,听到最多的永远是吐槽,台湾的这也不行,那也不好。 “你已经错过了所有的好事情。” 年纪小小的蔡康永还没有经历过沧桑,他的耳根子就已经浸透了沧桑。 这就形成蔡康永的老气: 他生来就在罗马。 可是他又过早地预知了,再繁华、强大的罗马,也注定有被雨打风吹去的一天。 这样的“局外人”,还能对什么提起兴趣呢? 小S曾经吐槽,蔡康永发脾气的理由只有一个:嘉宾故事不够精彩。 也许,这就是书卷气的蔡康永,能够和辛辣三俗的小S搭档这么久的原因。 他渴求故事。 他好奇那些局内的饮食男女,一个个是活得怎样热辣滚烫。 蔡康永并不急于表达“我”,比起主角,他更想当看台上的观众,和幕后讲故事的人。 在进军主持界之前,他的老本行是电影: 80年代,蔡康永受到胡金铨导演的推荐,成为了UCLA当年全球招收的30名学生之一。 后来,许鞍华《客途秋恨》入围戛纳,因为时间安排不过来,是初出茅庐的蔡康永帮她送拷贝。 再后来,许鞍华拍《方世玉》,她本想让蔡康永编一个喜剧,结果蔡康永死活想不出来,才让别的编剧接手。 对了,王祖贤演的华语版罗生门《阿婴》,剧本就来自蔡康永。 蔡康永是幸运的。 他的家世和教育,给了他在华语娱乐圈独一份的人脉。 按理说,蔡康永可以“躺赢”。 在电影圈混个编剧,只要死熬资历,总能混出名堂。 但蔡康永不要。 “拍电影耗时太长了,我觉得我有更着急的事情去做。” 三十年后的蔡康永,回看当初自己对电影的放弃,又补了一刀: “我觉得自己写的剧本,根本没有拍出来的必要。 大概是家里太多书,以及在京剧舞台上的‘虚荣’,让我觉得,被听见和被看见是一种成就。” 02 蔡康永是不折不扣的读书人。 但看他的发言,你发现他很少以知识分子自居。 相反。 他推崇通俗和娱乐的价值。 90年代,他在报纸上写的专栏,走的是屎尿屁风格:洗澡有益健康、如何剃毛才不变态、小便可以有哪些姿势、做爱时应该说些什么。 后来还出版了。 俗吗? 俗。 但俗的背后,也映射了当时的社会潮流。 90年代,台湾解严,文化走向开放,跟华语电影一样蜕变的,还有正襟危坐、整齐划一的电视媒体。 第一家民营电视台TVBS成立了。 蔡康永有了第一档电视节目,《翻书触电王》。 看名字就知道,这是讲读书的,完全是蔡康永信手拈来的领域。 问题是……观众不爱看。 既然都做了主持人了,那就再换换别的方向。 新节目《真情指数》,他永远挂着最和善的微笑,用最温柔的语气,问最让受访者擦汗的问题。 面对徐克,他上来就暴击三连: 听说摄影师说你很难搞。 听说编剧倪匡被你逼走了。 徐克解释说,确实有这种情况,所以我自己来写剧本了。 结果蔡康永继续追杀: 大家都说你的电影画面很美,但故事有点不清楚,会不会就是这个原因? 你想象得到,徐克已经在苦笑了。 但仍然硬着头皮回应: 香港拍电影有长度的限制。一场完整的戏拍出来了,为了最后呈现要剪掉很多,于是造成了故事的跳跃性。 徐克露怯了。 但这份怯,在观众看来,又是一份可贵的真诚。 承认故事比不上画面,承认电影人受制于资本。 这没什么丢脸的。 恰恰相反,它体现了一个电影人最大的自觉和自省。 今天我们都习惯了,电影宣传要做线下路演。 但你又能听到多少人,敢问出蔡康永这样一针见血的问题,而导演还能波澜不惊,真诚以对? 王伟忠说: 康永有中性气质,很多话他来说就比较合适。 第一档让蔡康永大放异彩的节目,其实不是《康熙来了》,而是《两代电力公司》。 《奇葩说》上,蔡康永曾说: 不是要认同已经被认同的价值,而是要开创新的价值。 而《两代电力公司》,相当于古早版本的《奇葩说》。 每集针对一个争议性话题,可以是伦理的,也可以是时代的,素人嘉宾分成上下议院,分别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看法。 但《两代》讨论的东西,有时比《奇葩说》更奇葩: 比如,该不该接受被包养。 节目开始,蔡康永大胆假设: 请放下你所有从教育中获得的道德标准,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四十五岁的老男人,不缺钱,请问你会包养一个漂亮的女生吗? 这样的话题,今天可能一开口就被下线。 但蔡康永却让你看到,读书,不是用来掉书袋的。 而是把你的看法和理解,融入到对社会的每个观察里。 他用一句开场白,将下三道的娱乐话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我们不是一个反道德的节目 但我们很多时候是无道德的 我们相信 很多事情不是一定要和道德发生关系 还有一集看标题就羞羞的: 《爆乳美少女》。 必须承认,这一集过于大饱眼福了。 但这并不是为了搞黄色。 蔡康永邀请大胸的女生分享苦恼,比如在学校里被男生盯,在公车上遭遇咸猪手,应该怎么勇敢面对。 他也鼓励这些女生: 如果就是跟别人不同,享受异性的目光,同样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出来。 蔡康永的中性气质,让他在这些羞羞的节目上,像是一根定海神针。 他能敏锐地察觉到女嘉宾的不适,吐槽男嘉宾不要把A片当真,但也绝不地禁止大家开两性玩笑。 宁可俗得真实。 不能假装深刻。 这就是蔡康永做主持的态度。 因为无所拘束的娱乐,代表的已经不仅是娱乐本身。 它关乎社会的进步与开放,也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对瑕疵有多大包容和直面的勇气。 把一切都摊开来说,开着玩笑说,踩着冒犯的边缘说。 道德,原来并不是教科书上那吃人的礼教,而是可以不断进化、趋近平衡的弹簧。 承认欲望、正视欲望、反思欲望。 或许,才是最大的道德。 03 蔡康永宣布退休后。 很多人的直接感受是: 环境越来越危险了。 高情商的蔡康永,都搞不懂这个时代了。 翻看蔡康永的故事。 Sir才发现,原来蔡康永在很多人眼里,早就已经“塌房”了。 仇富、仇权,说他是贵族公子哥,不懂人间疾苦,事业全靠资源人脉。 今天的我们,在用偏听偏信,为自己织就一层自以为是的信息茧房。 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不止蔡康永一个。 问题是,今天还有哪一档采访节目,能让你感叹“敢问”“会问”。 又有哪一个主持,在贡献了信息量极大的采访后,能逃得过观众的挖坟、嘲讽。 你会发现,今天越来越容易“塌房”的,都是谈话类主持人。 鲁豫一句引导说出贫困儿童真实情况的“为什么不吃肉”,被武断地定义为何不食肉糜。 去年《十三邀》采访费翔。 许知远为了让费翔的中文词汇更接近原意,用英文来解释补充,弹幕全在攻击许知远傲慢、装b、没礼貌。 无独有偶。 蔡康永在《真情指数》里,也采访过费翔。 当时费翔离开台湾十多年,但突然空降陶晶莹的节目。受到热情反响后,他决定乘胜追击,推出唱片。 蔡康永一上来就问: 这是不是你为了复出故意设计的烟雾弹,或者说一种营销手段呢? 用今天的饭圈话术来说:蔡康永的提问都不是装b了,而是带节奏、存心黑。 《周二不读书》,蔡康永采访莫言。 因莫言有过军旅生活。 蔡康永便问:你觉得文学要为政治服务吗? 莫言回答:“中国大陆从四九年到八十年代,‘作家为人民说话’的口号,毁掉了好几代中国作家,作家们光为了歌颂,光为了替人民说话,忘掉了个性,所有作品都是共性。” 但作家,其实都是叛逆的。 如果没有蔡康永的提问,我们可能无法亲眼看到,莫言这样有个性的表达。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 蔡康永是世故圆滑的,心思总让人猜不透。 但事实上。 蔡康永虽老派。 却有着一颗年轻的灵魂。 年轻,不是趋之若鹜地跟风潮流。 而是他能够,开放心态去听取、吸纳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的想法。 无论是严肃的作家。 是政客。 还是年轻小美女的化妆术,或者明星八卦绯闻。 而蔡康永的这种兴趣,反映出来的,也是当时大众的心态。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上流精英还是草根百姓,都可以互相了解,平等交流。 于是我们才记得,那些言简意赅,但说出了我们模糊不清的感受的蔡式金句。 生活的暴击值得感激吗? 蔡康永说,“活着是值得感激的。而我不认为,有任何一种生活,是没有暴击的。” 该不该原谅伤害过你的人。 他接过马东的话说,“那不叫原谅,叫算了”。 采访中,蔡康永也拒绝无条件认同,那些看起来通透的人生道理。 比如“与自己和解”。 我不会建议你“跟自己和解”,我觉得你应该常常跟自己吵架,跟自己抬杠,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常常处于不安定的状态,跟自己不断地搏斗。人不挣扎有什么好玩的?不挣扎得乱七八糟地跌个狗吃屎,你怎么知道你要过什么生活? 比如“优雅地老去”。 我看到很多明星都被对比,他们年轻的时候跟他们老的样子,很多人都在讲「优雅地老去」这个词,我听了都要吐了,那些年轻时也没有很优雅的人,为什么他们老了要变优雅? 比如“工作和事业平衡”。 我从来不觉得人要在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平衡,这有什么好追求的?为什么要在全职妈妈与职业女性中间找到平衡?今天偏这边、明天倒那边有什么不对?生活就是乱七八糟地度过,没关系呀。一丝不乱的生活有什么乐趣呢,那跟人之将死的状态有点儿像。我不是跟人家唱反调,我只是觉得很多约定俗成的概念很懒惰。 确实。 蔡康永不是什么百年一见的天才,才华横溢的大家。 只不过是兴趣很多、杂学很多的主持人。 但他的开放、自省、犀利。 今天又有多少明星艺人能做到? 文化的盛极一时。 是时代造英雄,也是英雄造时代。 就像发掘了蔡康永的王伟忠。 如果没有天性的叛逆,他就不会在社会改革的高潮,嗅到自己的机会,打破传统电视的规矩,开创谈政治、谈两性、谈禁忌话题,百家争鸣的台综时代。 蔡康永同样。 他的优雅和老派,让他比其他单纯搞笑的主持人,多了一份学识与沉淀,也正是有了他的镇场,小S才能发挥天才般的搞笑属性。 最重要的是: 如果观众不懂欣赏幽默,明星没有娱乐精神。 大家只想板着脸、假正经…… 那么《康熙》也昙花一现,不可能有十多年的常青收视。 最后。 Sir想到了蔡康永编剧的《阿婴》。 一个并不算高超的原创本子,但集合了华语圈或重磅,或新锐的选手: 邱刚健执导(《唐朝豪放女》编剧),王祖贤、高捷(侯孝贤御用男主)主演,美术指导是叶锦添,剪辑是廖庆松。 随便拉一个妆造截图,都是不可言传的绝美。 故事的实验性对比今天,更是一骑绝尘。 阿婴,儿时亲眼目睹母亲被施以“木马”刑。 父亲教导她:这就是淫乱的下场。 在严苛的清教徒式教育下。 阿婴成长成“圣女”。 嫁为人妇,丈夫是虚伪的道学家。 捍卫规则,鼓吹禁欲的男人们,并没有将道德标准内化成自己的标准。 于是,当暴徒强奸阿婴,她居然说: “我还要一次!” 为了挣脱封建的牢笼,欲望的枷锁。 哪怕从人变成鬼,她也要成全自我。 时代过去了。 那个突破禁忌,解放真实天性的时代。 娱乐圈不再有蔡康永的位置。 就像电影不再允许阿婴的出现。 我们不再想了解事物的本质,人的立体性,因为我们已经走向了当年《两代电力公司》的反面: 一切的艺术和娱乐,都要经过道德的审核,无知的恐吓。 我们只在意自己,不关心世界。 只想吸收最不需要思考的信息,不断加固已有的认知,躲在风雨无忧的洞穴里。 难怪蔡康永说: 我死后不需要立墓碑,也不需要去哪里撒骨灰。 消失就好,被忘记就好。 是啊。 那些活色生香,无拘无束,只能变成毛玻璃的记忆。 还是早点忘了吧。 要不然。 我们又怎么有勇气去面对未老先衰的次等人生,和虚张声势、了无生趣的垃圾时间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老板娘没有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