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防长奥斯汀与到访的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澳副总理兼防长马尔斯举行部长级“2+2”会谈。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宣称,两国将加强防务合作,包括支持澳大利亚军事基地建设升级、增加美军在澳部署。 实际上,关于美方支持澳大利亚军事基地建设升级,此前就引起外界注意。今年6月,美国海军发布了一份关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各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招标书,其中澳大利亚在印度洋上的海外领地科科斯群岛,与菲律宾、东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一起被美国列入“太平洋威慑倡议”的预期建设项目名单。而该倡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美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力量态势和基础设施以“对抗中国”。 科科斯群岛面积总计14.2平方公里,其中仅有西岛和霍姆岛有人居住,总人口约600余人。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有限,与澳大利亚本土距离过远,位于澳西部城市珀斯西南方向约3000公里处,并不适合建设大型基地,最多能够建设一个监视站点。 在历史上的各大国军事竞争和战略博弈中,该群岛完全名不见经传,无论是在殖民主义时期还是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从来不曾作为军事据点。而美军此时抛出计划要将其打造成一个军事基地,足以表明美军为执行“对华激烈竞争”,已经愈发“病急乱投医”。 该群岛所谓的战略意义,更多都是纸面的,或者说是“键盘侠”看着地图杜撰出来的。如有分析称,“科科斯群岛邻近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可以方便监视各类船只,特别是中国的潜艇”。还分析称,“科科斯群岛比美军位于迪戈加西亚岛的综合军事基地更靠近马六甲海峡,后者是中国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说是临近,其实离最近的巽他海峡约有上千公里,离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外缘则超2000公里。 在这些海峡的沿岸国特别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不愿意“选边站”的情况下,加之海峡特殊复杂的地缘环境,美军要监视或封锁中国船只的通道,理论上的地点就是这些海峡两端的南海和印度洋。将美国海军的主力广域侦察机型如P-8A或MQ-4C部署至该群岛,勉强能对进出这些海峡的船只进行监控,但这意味着要新建大规模的场站及辅助设施,还要考虑到昂贵的后勤保障。而要对这些航道及其周边海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封锁,则需要大规模的海空兵力。科科斯群岛能提供的潜在支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但这种夸张的叙事却能为美军在政治上提供助力,在“中美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一切有利于所谓“对抗中国”的,哪怕是理论上的可能性,都会受到五角大楼的重视。进驻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及其周边的关键岛屿,在中国周边构筑“立体封锁网络”,能遏制中国的“海上崛起”。正是在这种战略诱惑之下,在加强“印太”已有基地的同时,美军开始积极寻找新的前沿支点。 在大国竞争和绝对安全思维的作祟下,美国在东南亚、南亚和南太推动针对中国的竞争,试图将几乎所有的适合岛屿打造成前沿堡垒。与美军在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本土的现有军事基地不同,尽管这些新的潜在军事支点战略位置看上去重要,但普遍存在基础差、自给力和自持力弱的情况,要真正发挥五角大楼所希望的那类战略作用,则需要大规模的持续投入。即便财大气粗的美军,也有些力不从心。面对天文数字的投入,“太平洋威慑倡议”的这点预算,最多算是前期的风险投资。 因此,虽然“势”造得很大,美国在这些新兴军事支点的投资仍非常低调和谨慎。如美菲《强化防务合作协议》(EDCA)在2014年就确定了5个基地,2023年又确定了4个,但美国真正开始大规模建设的点并不多。这主要是出于预算和效率方面的考虑。目前,科科斯群岛也只是作为“太平洋威慑倡议”的预期建设项目,最终能否落地或多大程度上落地存在较大的变数。 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美军在全球并不缺乏基地,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军已有的基地已经非常多。而且,维持海外基地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也日益高昂,如没有东道国的成本分担,美军的很多基地都已经难以维系。而在这些预期的新基地建设中,美军不仅得不到当地的有力支持和成本分担,还需要为了基地建设向这些地区提供经济援助。 美国掀起的对华战略竞争和军事竞争越来越多地呈现为一种“成本—效率”之争,即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谁能更有效率地利用好资源并降低成本,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在科科斯群岛这样的远洋小岛上建设军事基地,显然违反了“成本—效率”原则。但为了“政治正确”和战略上造势,美军在寻找新的前沿支点方面又乐此不疲。如此作为,即便美军预算傲视全球,再多的军事基地也缓解不了其战略焦虑。(胡波 “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主任) 【责任编辑:唐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