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巴以冲突,给欧洲带来的政治冲击和撕裂其实还是挺大的。10月7日哈马斯越过封锁袭击以色列后,欧盟邻国政策专员瓦尔赫里在社交媒体上透露,欧盟将暂停对巴勒斯坦的援助。随后这一消息被欧盟高层领导人迅速否认。虽然经过止损,但这一反转已经透露出欧盟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有众多不协调之处。
瓦尔赫里,欧委会邻国事务专员,担任过匈牙利外长和司法部长,2008年开始常驻欧盟。图片来源:欧盟官网
这倒不是说,欧盟有哪个国家公开站在哈马斯那边。主要的分歧还是在于以色列是否反应过度了,是否还有必要坚持“两国方案”,以及巴勒斯坦是否出现了人道主义危机,以方是否要实现人道主义停火。按地图划分,德国、奥地利和中东欧在支持以色列方面表现得更加坚定。不光是成员国如此,在布鲁塞尔内部也是如此,瓦尔赫里是匈牙利人,更不用说欧委会主席是德国人了。所以她的手下写了一封公开信,抱怨说她的立场太亲以。德国坚定站队以色列,因为历史原因倒也不难理解。中东欧国家政府中以波兰和匈牙利政府为首,都是右翼政府执政,立场比较保守,有类似的表态也不足为奇。
而西欧国家,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和爱尔兰,明显跟中东欧国家拉开了距离,具体观点分歧无非就是上面说的那些。问题在于,为什么它们不那么坚定地站在以色列那边?其实这是个内政外交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五个国家中的前四个都处于政治更迭周期中。西班牙在今年夏天选举之后,因为没有哪个政党占据绝对多数,出现悬浮议会,新政府组阁迟迟不能完成。荷兰马上迎来大选,比利时明年迎来大选。葡萄牙政府上周则刚刚因腐败案倒台。爱尔兰议会中,激进的左翼政党新芬党是第二大党,在联合政府中位置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新芬党旗下的曾经的军事机构爱尔兰共和军,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跟巴解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说这种情况下,爱尔兰官方该怎么说话?
外部因素就像一把汤勺,特别容易在政治周期来临之际搅浑水。图片来源:经济学人
要命的是,明年还是欧洲议会大选年,布鲁塞尔要换届,一众大小官僚都在考虑明年自己的位置问题。此时巴以问题就像一把汤勺,适时地把水给搅浑了。
Politico发了一篇文章,认为这一次巴以问题让欧洲的左翼党派出现了分裂。欧洲著名的“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挺巴勒斯坦言论,随后又马上删除,就反映出了这种分裂态势。左翼政党以及左翼政治活动家一向倾向于站在道德高地之上。欧盟又是巴勒斯坦地区的最大外国援助来源方。但这次左翼却不得不面临精神分裂的问题。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法国极左翼政党(这是西方的标签,不是我说的)内部,甚至出现在英国工党内部,而工党有望在明年大选中胜出,但因巴以问题内部观点不统一,现在弄得有点无所适从。
但是,为什么出现这么多进入政治周期的欧盟成员国在巴以问题上表态如此谨慎,恐怕还不仅仅是政党立场的问题。德国政府是中左翼政党联合执政,法国是中右翼政党执政,但两国都发布了强硬政策,禁止支持哈马斯的相关公开活动。然而两国却都出现了无视政府禁令的大规模民间示威。显然,不是那么亲以的政治力量,已经在欧洲若干国家底层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说了这些东西,其实无非就是想说明一下,巴以问题所引发的蝴蝶效应是相当深远的,更何况巴以问题岂止是蝴蝶煽动翅膀,简直就是九万里风鹏正举。在政治环境十分微妙的欧洲,现在已经脆弱到很容易被类似问题裹挟席卷。明年美俄欧英均有选举,我们可能会看到,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在欧盟掀起轩然大波。
所以,巴以问题会不会造成右翼,甚至极右翼政党扩大自身在欧盟的影响力?可以适当联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