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谈以色列国防军总体战略的时候,我们就讲过,以军的策略是“一刀两半,三路合击”。
既然一举荡平加沙地带做不到,那就先从其蜂腰部下手,一把大刀从建筑物稀疏的地带插过去,先把它截成两半再说。这样以军的直接军事目标,就只是一小半的加沙地带,首先就把任务难度降低了一大半。
所谓“三路合击”本质上是施行包围战术,将最核心的加沙城四面全部包围,实施字面意义上的围城战。
这种围城战很好理解,2022年2月到5月,俄军打马里乌波尔就是如此;马城体量50万人口,守军1万多人,俄军硬仗打了一个多月,围困战打了一个多月,最后完胜。
而加沙作战,哈马斯在战区的可战之兵不会超过2万人,其技术装备和训练度也不及乌克兰正规军;加沙城虽比马里乌波尔大,但以军动用的兵力可也比俄军多好几倍,真围起来打的话,以军自诩还是有信心解决的。
但是以军没想到的是,尽管在作战难度上已经自我放低,但卡桑旅的军事素养却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高,所谓三路大军进击看起来漂亮,推进起来却并不轻松,卡桑旅的反坦克小组总能从犄角旮旯冲出来,如此对以军造成的累计折损是后者不愿承受的。
因此数日来以军在表面上的推进进展并不大,但实际则改换速通战术,玩起了“结硬寨,打呆仗”的那一套。
尤其是在击穿蜂腰地带的那一路以军,开始在装甲推土机的助力下,接连挖出了6个“土围子”据点。每个“土围子”内布置大量的坦克、装甲车。
卡桑旅无力拿下这样的“土围子”据点,而以军则可以不断完善这样的据点,并形成在整个蜂腰部位的军事封锁带。
这一手其实要比直接的攻城战,更毒辣。
因为哈马斯所控制的是整个加沙地带,而其躲避以军空袭,保存实力,并随时出击的依托是其复杂的地道系统。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联通加沙南北的位置上,肯定有哈马斯的主地道;以军控制蜂腰地带的目的,不仅仅是在地表截断通道,更重要的是找到并破坏掉下面的这条主地道。甚至可以在其接口的位置,进一步摸索,作为破坏加沙地道系统的切入点。
这样的战斗,可能不一定会呈现得多么激烈,但于战局而言却至关重要。
因为以色列国防军之于哈马斯武装,最大的优势不是什么重甲部队,而是它的体量和补给优势。如果以军通过单独的战斗直接击败哈马斯,这固然好;然而现如今以军的状态,通过直接硬战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
但换个思路想,哈马斯在城北的卡桑旅部队,总得吃喝;当然吃喝问题好解决,它的弹药总不是无限的。
在以军事实上能够切断加沙北部战区哈马斯的供应之后,哈马斯的弹药尤其是反坦克弹药就会打一发少一发。
以军现在采用的结硬寨打呆仗战术,如果能够避免零散车辆的冒进,而是以集群活动的方式进出,它就是硬耗,也可使得哈马斯的弹药消耗甚速,而骨干兵员的折损过快。
因为卡桑旅手中的骨干兵员至多不过四五千人,在以军聚团活动方式下,反坦克手作战的代价会更大,有效的击中战例会速减。
而且以哈马斯武装的弹药质量和以军装甲车辆的防护水平,它也确实不能保证全部击毁。
待哈马斯的兵员折损、弹药耗尽之际,以色列的部队再大举入城,到时候只能使用轻武器的哈马斯兵员,可是真不能对以军的重甲造成威胁了——即便后者的协同就是一坨翔的水平。
所以,对哈马斯武装当前取得的战果,应当承认称得上显赫,而且大量的近战歼敌战例,确实值得一说;对于以色列国防军表现出的战斗意志及战斗能力,基本上踩地上踹几脚都成,它连乌克兰领土防卫旅都不如。
但是,如果以军坚持采用稳扎稳扎的消耗战术,还是应当保持清醒认知。不应认为哈马斯目前取得的这些战果,就代表后面的仗会一帆风顺,以军就真的不堪一击了。
事实上,以轻兵武装在毫无外援的状态下,对抗兵力、后勤都远超己方的来敌,作战难度之大是空前的。前期的仗打得好些,是因为回旋余地和作战资源尚多;越到后期,这仗才会越难打;尤其是兵员持续损耗,物资弹药殆尽的情况下。
因此,对于哈马斯武装而言,对于以军的持续战力要有客观认知,切不可追求暂时的更大胜利,过于消耗骨干兵员以及作战物资,更不要强行打消化不了的仗。
甚至在当前的作战环境下,它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示弱,引诱以军冒进,并在后者脱离土围子装甲大营之后,依托有利地形打出几个损耗少,而战果大的胜利来。
因为以军虽然血条厚,但它也有个致命弱点就是死不起人。加沙战事的根本性转机,只有在哈马斯能确实干掉以军更多兵员,以及坚守更长时间的情况下,方可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