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连江县定海湾的“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平台。 向海而生,辽阔的大海为福州的鼎盛历史人文敞开了壮丽的舞台。五千年前,从昙石山出发,福州人就向海进军,在太平洋岛国开枝散叶。两千年前,福州先民劈波斩浪,开拓出一条绵延万里的“海上航路”。 汉初福州名为“东冶”,东冶港已经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港口;闽人“三十六姓”出使琉球,文化传播数百年,影响深远;创造了世界航海壮举的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前都在福州驻泊,伺风开洋;隐元禅师跨海东渡,在异国他乡开创了禅宗新时代。 船政百年,为中华民族奔向现代化铺路引航;黄乃裳带着1000名福州人,在马来建了一座新“福州城”;至今500万福州籍乡亲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州文化骨子里就带着海洋博大宽广的基因,塑造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 20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同志主政福州期间,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海上福州”的发展战略。他指出:“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 600多年前,郑和率船队从长乐太平港下西洋。 东南之光 “中华第一灯”点亮五千年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 在这“满天星斗”的亮光中,有一点光在中国东南沿海已经点亮了五千年,它有着“中华第一灯”的美誉——福州昙石山遗址出土的一盏陶灯。 这盏陶灯造型奇特,通高28.6厘米,灯手握柄部可自由挪动,灯孔朝里可挡一面风,灯油倒入浅盘可自动熄灭,设计非常合理。 这盏灯,比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早了两千多年。 昙石山遗址是福建省唯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考古遗址。昙石山遗址代表的昙石山文化,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距今5000年~4300年,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被命名,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被确认的考古学文化。 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在《Science》发表论文指出: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岛屿的南岛语人群的DNA,与中国早期南方沿海地区人群(漳平奇和洞、闽侯昙石山等)直接相关,且可追溯至8400年前。 厦门大学历史系董建辉教授研究表明,虽然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但南岛语系的因素并没有消失殆尽,例如福州话和南岛语中,“脚”均发音“Ka”。时间,并没有完全抹去乡音的印记。 “昙石山是典型的贝丘遗址,可以说‘福建海洋文化就从这里开始’。”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董平研究员认为,昙石山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福建史前文化树立了一个标尺,它将福建文明的历史由三千年前推到了五千年前。 五千年前,昙石山的先民,以闽江下游为中心,开创了八闽人文血脉的先河。同时,以拓展海洋的气度,冲破惊涛骇浪,驶向辽阔的大海,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开枝散叶。 搏风打浪 人类航海史大事件从福州启航 时光荏苒,大海依旧宽广。昙石山先民的后代在福州大地繁衍生息,文明持续进步。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闽越国都城冶城的所在地。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在长乐闽江口造船出海,该地遂称吴航头。三国时代,吴主孙权在吴航头造船。此后千年,吴航头的造船声一直敲响。 千年后的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来到这里。这年冬日的一天,长乐吴航头的天气给力,趁着东北风正劲,郑和一声令下:“出发!” 站在高高旗舰船首的郑和,指挥着2.7万多名壮士,在盛大的仪式中,开启了七下西洋的史诗。为了出行平安,郑和将吴航头改称太平港。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纪录。28年间,郑和船队每次都驻泊在太平港,候风放洋。 郑和下西洋每次都从福州启航,既奠定了福州老牌造船航海基地的历史地位,更让福州走向海洋、走向世界成为必然选择。沿着郑和的“足迹”,越来越多的福州人渡海创业,向海而生,继续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20世纪90年代,“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海上福州”应运而生。进入新时代,立足新起点,福州牢记嘱托,“东进南下 沿江向海”,一座新城在东海之滨屹立崛起,续写着向海图强的壮丽诗篇。 福清东林村隐元文化馆内的隐元禅师像。 文化跨海 福州人开启日本禅宗新纪元 郑和最后一次出海223年后,福州僧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隐元禅师由郑成功派遣船只护送,东渡日本,在异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纪元。 日本京都黄檗山万福寺与福清的寺名一样,寄寓着隐元禅师对故土福州的无尽思念。 据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方丈定明法师介绍,自1654年隐元禅师应请东渡日本开创黄檗宗以来,共有16任方丈从福清黄檗山漂洋过海,赴京都黄檗山任住持。此外,还有近80位高僧被写入传法的传记中。 在日本,除了开创了日本禅宗三大宗派之一的黄檗宗,隐元禅师和历代黄檗禅僧还为日本带去工程建设、书法绘画、医学医药、雕刻出版、饮食烹饪等各种文化,日本社会统称其为黄檗文化。黄檗文化内涵丰富,涉及文学、音乐、美术、建筑、医药、饮食、民俗等诸多领域,对江户时代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延及后世。例如隐元带去的明代煎茶法,后来发展为日本煎茶道。时至今日,日本煎茶道联盟共同尊隐元为煎茶始祖,每年的煎茶大会也都在京都黄檗山举行。隐元禅师还从福清带了许多菜种到日本,如四季豆、小白菜等,时至今日,当地人仍称其为“隐元豆”“隐元菜”。 “随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长期传承和融合,黄檗文化既具有中华正统文化的共性,也具有福州区域文化的个性,尤其是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包容和开放等特征。”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会长林文清说。 2022年10月,《黄檗文化:中日交流史上的明珠》新书发布仪式在福州举行,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目前,在福州和日本一些地区,研究黄檗文化已成为一门显学。 罗星塔。 通江达海 船政“开风气之先” 福州地处东海之滨,通江达海之利,滋育、见证其“开风气之先”的历史和“开眼看世界”的襟怀。 隐元禅师东渡后196年,1850年1月3日,65岁的林则徐在告病还乡途中,与左宗棠相会于湘江舟中,向这位后辈表达了希望他建设强大海防,实现国家自强的愿望。左宗棠被任命为闽浙总督后,于1866年奏请清政府开办船政,提出“防海之害而收其利”。 海军史专家、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介绍,短短几年时间内,福建船政成为近代远东规模最大、科技能力最强的造船产业基地,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的成就。例如,建成了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动力船“万年清”、亚洲自造第一艘巡洋舰“扬武”号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蒸汽动力舰船,以及中国第一艘全金属结构军舰“开济”、亚洲自造第一艘钢甲舰“平远”号、中国第一艘大型客船“宁绍”号…… 福建船政事业历时近百年,成效卓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22年,我国新航母下水,命名“福建舰”。消息传来,一批船政研究者、“军迷”冒雨赶往马尾昭忠祠,用这个消息告慰近代中国海军烈士。 1985年,福州马尾成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罗星塔下这一古港小镇,呈现勃勃生机。今天的马尾,巨轮穿梭,高楼林立,成为现代化工业园区和创新型宜居新城。 千年罗星塔矗立见证着这一切,七层八角五十六处风铃叮当。 位于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园。 跨越山海 中美友好情谊生生不息 中国人民历来重视友好交往,2000多年前,福州先人穿江越海,劈波斩浪,开拓出一条绵延万里的“海上航路”。闽安、新港、洪塘、淮安……这些福州的古港口,见证了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辉煌历史,也镌刻着中华民族和海丝沿线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永恒记忆。 福州是我国著名侨乡,从昙石山开始,福州人向海洋进发的步伐就没有停止。近代以来,福州的海外移民数量激增。这些移居海外的乡亲,不仅成为向海外宣传福州的重要窗口,也积极支持家乡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福州籍乡亲有500万人左右,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州人。 直到近代,福州人跨越山海,和异国人不断续写友好交往新篇。1910年,62岁的黄乃裳接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后,于1912年在苍霞洲筹建新会所。黄乃裳筹集资金5万余元,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捐资12万美元,以及美国、英国其他基督教会等共同筹集资金,修建青年会新会所,至今建筑仍保存完好。 1901年,在襁褓之中的美国人密尔顿·加德纳随父母来到中国福州生活,1911年全家迁回美国。加德纳先生一直想要再回中国故园看一看,但直到去世也未能如愿。在中国留美学生帮助下,加德纳夫人终于了解到丈夫魂牵梦萦的故园就是福州的鼓岭。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到报纸上的文章《啊,鼓岭!》后深受打动,特邀加德纳的遗孀访问鼓岭,帮助她完成丈夫遗愿。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时,在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午宴上讲述了这段鼓岭故事,引发两国各界强烈反响。由此,鼓岭故事开始广为人知。 2023年6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习近平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根基在于两国人民。希望大家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中美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江阴港城经济区。记者 林双伟 摄 拓海而荣 福州向海谱写时代新篇 风从海上来,福州传承伟大的“丝路精神”,始终重视挖掘、保护、弘扬海洋文化,同时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强与海丝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促进海丝旅游包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福州通过举办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等活动,为海丝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搭建了对外展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旅游区域合作平台。近年来,福州市“海丝朋友圈”越来越大,已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城市缔结友好关系。 未来可期,福州“十四五”文旅规划提出,到2025年,福州文化强市、全域生态旅游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福州作为我国重要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核心区、“海丝”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更加凸显。 在弘扬文化的同时,福州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丝路海港城”正加速崛起。2022年,福州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过32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比重超3%,在全国同类沿海城市中排第三位。 2023年,福州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高标准打造海洋科创平台,大力推广“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实施5G智能岛、海上风电检测基地等“海上福州”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发展海工装备、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涉海产业,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以上。 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拓海而荣的福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凭借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扬帆“海丝”再出发,积极开拓“海丝之旅”合作新空间,致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 “福州是有福之州,福州人是有福之人。”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殷切希望福州“继续把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如今,八百万勤劳的福州儿女,正奋发图强,续写福州海洋文化的华丽篇章。(记者 徐文宇/文 林双伟/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