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何时,以日本家电为代表的日本制造一直是高质量的代言词,日本产品和日本品牌也是远近闻名,日本企业也被视为经营的模范,早几年,一篇题为《到日本去买只马桶盖》引起热烈讨论,也从侧面揭示了关于日本制造的质量以及日本品牌的受欢迎程度。 然而,时过境迁,从近段时间发生的事件看来,不少曾经辉煌的日本企业,似乎正在逐步失去“光环”,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或许是日本制造的一个缩影。 百年巨头退市 日前,东芝公司官网新闻稿宣布,由私募股权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牵头的150亿美元要约收购已获得成功,超过一半的股东参与此次收购,达到将公司私有化的门槛。该交易完成后,东芝将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并结束长达74年的上市历史。东芝社长岛田太郎表示,即使私有化完成后,东芝仍将为提升企业价值“做正确的事”。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曾几何时,和这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词一同风靡全球的,还有以家电3C产品为代表的东芝制造,作为曾经的日本制造业的代表之一,东芝拥有着发明了世界第一台自动电饭煲、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第一台HD/DVD播放机等的众多第一,甚至还有着差点扳倒芯片巨头英特尔的成绩,在半导体、电脑、家电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2006年,开启多元化道路的东芝看中了美国核电企业西屋电气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分别通过三次收购,以溢价两倍的价格全资收购了该企业。然而,到了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爆发。一时间,反核电站的声音在全世界抬头,在日本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争议,甚至恐慌。迫于压力下,许多国家纷纷取消了此前与东芝达成的订单,终止了核电站的建设。一时之间,东芝的核电业务变得举步维艰,不仅此前成本无法回收,还面临连年亏损的状况。 2015年,东芝被曝出自2008年到2014年,连续7年财务造假,总共虚报了2248亿日元的税前利润。包括西田厚聪、佐佐木则夫在内的三任社长,为粉饰太平,持续了长达8年的将错就错。假账至少涉及4大业务部门,可统计虚报利润足有1562亿日元。消息一出,东芝的企业形象顿时一落千丈,东芝2016财年净亏损高达9657亿日元,创下当时日本制造企业史上最大全年亏损。 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核电溃败、财务造假,东芝由此走向了下坡路,并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东芝只能把自己挂上市场。在经过多方背后的博弈后,东芝最终还是落脚在了日本本土财团手中。但据日本时事通信社在9月21日的报道中分析指出,由于现在东芝财务基盘较弱,未来东芝是否能像岛田希望的那样再建成功,还是未知数。 浮浮沉沉 如果说东芝被本土财团收购,还算是比较体面的结局,至少还保留着东山再起的可能,那么更多的日本企业,或者仍在时代巨轮下挣扎,或者已经消失在人们视野当中。 2022年5月,成立于1946年的日本老牌音响制造商安桥家庭娱乐(Onkyo Home Entertainment)宣布,已向大阪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接受了启动破产程序的决定。负债总额约为31亿日元。安桥的破产管理人律师表示,是因为“市场萎缩和(业务的)规模扩大,盈利出现恶化”。 资料显示,安桥是日本最大的音响设备制作公司,以功放、扬声器、唱盘以及家庭影院品牌家喻户晓。安桥创始人伍代武跟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是儿时好友。松下幸之助创立松下电器的早期,伍代武是松下的工程师。二战后,他抓住松下分拆音响部门的机遇,在1946年创立了ONKYO(安桥)公司。作为老牌日本制造业公司的典范,安桥以其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而闻名,像杜比环绕声、THX认证、Hi-Fi高保真音质等等,安桥都是定义者和开创者。 然而,随着苹果公司靠着iTunes和配套iPod产品在音乐娱乐方式上掀起一股创新潮流,以及后来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视听方式发生变化。但安桥似乎对此并未重视,仍持续在传统Hi-Fi和家庭影院方面投入重金,未能顺应瞬息万变的娱乐市场,让安桥慢慢被时代挤到了市场的边缘,甚至因为资金不足,安桥甚至连最基础的产品制造都没办法维持。尽管安桥随后做出了不少的改变与尝试,但无奈为时已晚,2021年3月,由于业绩低迷,安桥宣布退市,并在当年8月被摘牌。2022年5月,安桥申请破产。 如果说安桥的遭遇有着时代的因素在里面,那么三菱电机的质检造假事件,则无疑是自毁招牌。 资料显示,2022年10月,围绕系列质检造假问题,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三菱电机”)公布第四次调查报告。至此,由外部专业人士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对三菱电机开展的第三方调查在持续1年4个月后终于宣告结束。根据调查委员会最终报告书,三菱电机下设的22个生产企业中,有17个存在数据造假等不当行为,共涉及197起,其中蓄意为之112起。据此,三菱电机先后对22名现职和退职公司高管采取了处罚措施。 资料显示,三菱电机创立于1921年,和三菱汽车一样,是三菱集团的核心企业之一,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其产业包括能源与电气系统、电子设备、家用电器、信息和通信系统等。据三菱电机委托第三方进行的调查发现,该公司变压器数据造假至少可以追溯到1982年,跨度长达40年。调查还显示,“没想到会被发现”“过去一直这样做的,无法突然改变”,这是三菱电机造假事件当事人面对调查委员会时的普遍说辞。 时代巨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系企业状况百出的背后,反映的或许是日本制造的一个缩影。 日本学者汤之上隆在《失去的制造业》一书中提到了日本强势产业的几个特点:日本公司擅长在一条长坡厚雪的赛道做持续的创新,而不善于面对频繁的技术变化。“面对十年一轮的新技术浪潮时,对市场机会缺乏敏感性,因循守旧,错失机会”;“面对技术趋势转变,日本企业制度过于僵化,根本就不能适应技术变革的趋势”。 分析人士认为,上世纪二战过后,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制造业一度迎来了蓬勃发展,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日本制造”的名号以及其“工匠精神”的形象也逐渐传播开来,加之日本企业擅长的商业营销手段,日本制造的产品自然而然带上了“光环”。 然而,无法摆脱战后复兴的制造业神话,沉溺于过去技术进步带来的辉煌,让日本制造业仿佛逐渐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当中。此外,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样成为了其发展转型的最大掣肘之一。据分析人士介绍,日本独特的文化教育以及用工体质,使得日本企业内部官僚化严重,办事程序化循规蹈矩犹如“机器人”,越老的企业,官僚化程度也越严重,自我更新纠正错误的能力也更加弱。 在环境方面,在对日本进行扶持后,感受到来自日本挑战的美国又通过《广场协议》《美日半导体协定》等一系列协议,开始打压日本企业。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多方制造业迅速崛起,也使得日本制造业必须要面对更加激烈产品和成本竞争。 “前车覆,后车戒。”日本制造企业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