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具有国家性质的地区和政权来说,需要有完整的国家建制,在这种种纷繁复杂的程序之中,国旗和国歌是不可或缺的两种事物。 国旗是国家的“门面”,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国家的衣装和外在体现,国歌则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财产和意志体现。 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国歌是“爱国歌”,其中不仅蕴含的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可长可短,可以高亢可以低沉。 比如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其中就透射出了爱国和战斗的气息,但日本的国歌,则只有短短28个字,只有将它翻译成汉语之后,才知道日本人说的是什么? 日本当时国内的困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国歌也不例外,同样包含着困难时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为日本早年学习我国的社会制度,从唐朝时期开始就步入了我国的社会演进方式,后来同样需要面对闭关锁国的困境和外敌入侵的艰难,他们的国歌也正是产生于这一时期。 此时的日本尚且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国家的各项命脉被德川幕府所控制,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开始普遍出现。 直到1853年,美国的军事力量用暴力手段打开了日本常年封锁的国门,阶级矛盾被激化,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开始。 尤其是双方代表美国在日本权益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为日本的幕府引来了“杀身之祸”,最终还是天皇联合各个备受压迫的阶层,诸如武士,地方藩镇等共同推翻幕府,并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着手实施改革。 维新变法与最初国歌日本这次困境之中大刀阔斧的改革无疑是十分成功的,首先是废藩置县,让权力不再分散,甚至直接废除了身份,起码实现了表面上的平等,为国家即将进行的改革扫清了实际上的障碍。 在天皇的支持之下,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制度,地税改革,工业化政策,征兵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等等,甚至还颁布了宪法。 这些种种举措都带着日本向资本主义强国的方向不断迈进,而且这些情况一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即在改革上从来不循规蹈矩,主打一个虚心学习,任何于本国有利的政策和制度,都会被及时运用和尝试。 随着时代的推进,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在向完善迈进,在不久之后,日本就会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全新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个全新的主权国家完成脱胎换骨,就需要有一系列全新的标志。 此时的日本国力不断增长,但唯独没有国歌这种具有国家和国民精神内涵的存在,当时有位英国人在得知实情之后,即刻修书一封给当时日本的统治者,毛遂自荐称自己可以为他们写国歌。 按正常情况来说,国歌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基本不会将创作权交给一个外国人,因为他没有经历过本国的苦难,更没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 况且作为国歌也不应该如此轻率,但日本偏偏特立独行,果真将创作权交给了这位英国来客。这位远赴日本进行国歌创作的英国人,也算是比较大公无私。 他在进行国歌创作之前,几乎翻遍了日本所有的古籍,似乎想在这个国家的历史长河中发掘出一些创作灵感,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日本的第一首国歌诞生了,名为《君之代》。 这首由外国人所创作的国歌虽然凝聚了时间和经历,但其中西方的影子和内涵始终无法抹去。 作为一个英国人,有些背后的内涵和情感寄托始终无法和日本甚至亚洲相契合,即使翻遍了古籍,也只做到形似而已,神韵方面的差距根本无法弥补。 二次创作与简单汉化时间到了1876年,日本的新一代国歌再次诞生了,当然并非重新创作,而是结合前者对其原本的旋律进行了改变,相当于现代歌曲中对“曲”本身的修订,相当于为歌曲本身注入新的灵魂。 这次二创消除了其中浓郁的西方气息,尽量与日本本土的风格契合,庄严的旋律让它更具有“国歌”的气质,最终在形成一段简短的旋律之后对其进行了填词,翻译成中文只有简短的二十八个字。 大致内容主要围绕天皇展开:我皇统治传千代,一直传向八千代,直到小石变巨岩,直到巨岩长青苔。 从它自身的内容来看,甚至还比不上我国唐朝时期即兴而作的打油诗,因为其中的寓意太过狭隘,全篇只是在单纯歌颂日本天皇。 如果用中文唱出来,甚至都像是在歌颂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帝王。也就是说明,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经济政治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国歌却依然停留在歌颂天皇的落后脚步。 这种鲜明的对比难免会有一些讽刺,但日本却将其一直使用到了现在。 当下的日本更加发达,但这也更能体现其国歌的传统与保守,作为君主立宪的国家,天皇只是一个标志而已,却依然在国歌中传唱他的统治,着实矛盾不堪,甚至一些日本本地人也表示难以接受。 比如日本曾有位足球运动员就曾公开表示:“日本的国歌听了就会破坏情绪,它根本不适合在比赛之前播放。” 这番发言一经播出曾引起了日本国内广泛的讨论,另外,这些讨论并不是针对这位运动员言论的对错,而是对国歌的议论。 因为从真实的情况来看,在一些正式场合之中,日本公民并不是像其他国家的人民那样喜欢唱国歌,甚至还有部分民众存在抵触情绪。 从总体来看,日本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但困苦之后所创作出的国歌被用来祈祷天皇的万寿无疆,这也难免会引起国内民众的抵触情绪,因为这种国歌之中所折射出的,并不是广大人民,只是一己私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