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韩国电影还没上映,就已经火出圈了。 原因出乎意料:片名。 电影名为,《我讨厌韩国》。 而且,它还将作为釜山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在10月4日面向全球媒体首映。 仅仅放出一个片名,就引起了全网热议。 如此直白的表达,让不少网友发出疑问—— 韩国人为什么这么恨自己的国家? 但,细想一下也不意外。 向来以「敢拍」著称的韩国,在他们电影里 黑自己的国家,简直是家常便饭。 《杀人回忆》里,吐槽韩国国土小。 《恐怖直播》里,抱怨韩国国民命苦。 《辩护人》里,批评韩国法律体制不健全。 《南山的部长》里,甚至直接揭露总统被刺杀的韩国黑历史。 可偏偏,这些都成了从国内火到全球的爆款神作。 恨国,似乎都已成了韩国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文化标识,在全世界发光发热。 借此机会,鱼叔想和大家聊一聊—— 韩国人到底为什么如此愤怒。 「恨」,在韩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概念。 这不是我说的,而是韩国人自己总结的。 这种恨文化,也不是新近才有的,而是深深流淌在他们民族文化的血液里。 韩国电影中有一部国民神作《西便制》。 如果硬要对比,可能有点相似于《霸王别姬》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两部影片也诞生于同一年。 影片中,就点出了韩国传统艺术清唱的艺术灵魂。 生活,就是恨的淤积 恨的淤积,就是生活 这里所说的「恨」,不像我们常说的那种简单粗暴的仇恨。 它还包含着遗憾、悲痛、屈辱、自责等一系列不融洽的情绪。 比起指向别人的怨恨,这份「恨」更多是对国家和命运的自怜和叹惋。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民族情绪,它根植于韩国人的心中。 《我要复仇》朴赞郁 论其根源,还得从韩民族命运多舛的历史说起。 朝鲜半岛,在历 史上长期处于不自主的状态。 自统一后的几百年里,一直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 甚至连自己的文字也没有,而是学习中国的汉字、儒家思想和科举制等。 进入20世纪,又被日本吞并。 数十年被奴役的屈辱历史,让韩国的自尊心消耗殆尽。 不甘的恨意,由此初现端倪。 这种情绪反映到电影中,就是各种「抗日神剧」。 《暗杀》中,全智贤饰演义烈团狙击手。 为解民族之恨,冒着生命危险刺杀卖国贼。 到了《军舰岛》里,更是将日本的恶行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岁的姑娘差点儿沦为慰安妇。 韩国人沦为牲畜,无休止地为日本人工作。 电影上映时,日本政府坚决否认事实,认为压迫劳工纯属胡编乱造。 可抵不过韩国人的「恨」。 网民直接开启募捐,拍摄了一则名为《军舰岛的真相》的视频宣传片。 投放在美国时代广场播出,累计滚动播放超过7000次。 然而,韩国的「恨」并未就此止步。 1945年,眼看日本战败已成定局。 朝鲜半岛的命运,成了美苏对垒的重要棋局, 南 北被迫分裂。 明明是战胜国,却还要受此屈辱,能不恨吗? 标志南北分类的38线 民族分裂所带来的无力感,渗透在韩国影视的方方面面。 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太极旗飘扬》中, 导演姜帝圭没有选 择用血腥画面直接表现战争的残酷。 而是借由两兄弟的命运,引出对时代的叹惋。 为了获得勋章让弟弟免役, 哥哥义无反顾地冲在战场的最前端。 但战争的残酷,只有亲历才会知晓。 杀红眼的哥哥,疯魔到险些手刃弟弟。 而弟弟只想快点结束战争,不理解哥哥为什么贪图名利。 兵荒马乱的时代,哪有什么战斗英雄。 战争不是战争,直到兄弟相残。 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的傀儡命运仍然没有结束。 经济遭受重创,人员也大规模流动。 眼看就要一蹶不振时,美国伸出援手。 就连首尔经济基础的「汉江奇迹」,也是依托于美国的支援。 对美国既依附又抗拒的心理,给这种「恨」叠加上一层矛盾感。 首尔的三星城 固然无法摆脱,但韩国影视也没有选择回避。 《汉江怪物》中,暗讽美国人是破坏韩国环境、制造畸形水怪的幕后黑手。 《欢迎来到东莫村》中,痛批美军对宁静村庄里无辜百姓的轰炸虐杀。 《收件人不详》中,则是控诉「基地村」美军对附近韩国少女的凌辱施暴。 回望韩国「恨」文化的几段历程。 从不甘屈辱、到苍白无力,再发展到有口难言的矛盾。 正如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所说—— 照我看来,朝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恨」文化,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我们一直生活在「恨」之中。 时代在变化,韩国人的「恨」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早期对小国无奈与殖民主义的怨怼,尚且还只是针对外部环境。 那么现如今,「恨」则更趋向于对国家本身的不满。 也就是开头提到的「恨国」。 2010年左右,一个词在韩网尤为火热—— 地狱韩国。 这个词专门用来抱怨和吐槽社会上种种不公的现象。 无力改变大环境,把对现实的不满投射进影视剧,成了对「恨」最好的表达方式。 《熔炉》,聚焦未成年保护。 《举报者》,揭露学术腐败。 《断箭》,控诉维权艰难。 批判的同时,也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今年最爆的《黑暗荣耀》,则是进一步将「恨」的复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东恩深受校园霸凌的伤害,支撑她活下去的,就是复仇的「恨」。 亲手让施害者受到惩罚,看似确实很解气。 可即便故事给了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文东恩的破碎终究无法修复。 这时的「恨」,又带了些自责和无可奈何。 而这些所有的社会不公,最后又统统汇归于对韩国政府的不满。 能得到「敢拍」的称号,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韩国人对政府的「恨」。 热衷于在灾难片中「黑政府」,似乎已经成了韩国电影的标配。 《汉江怪物》中,他们非但没有积极营救平民,反而成了组织救援的最大阻力。 《恐怖直播》里,总统为了面子,不仅不愿为过错低头,草菅人命的冷漠残酷,看得人后背发凉。 《局内人》则是深入刻画政治团体勾结黑帮所做的恶行,揭露政府的腐败和不正之风。 而站在政府背后的最终公敌,则是财阀。 有句坊间传言称:韩国可以没有总统,但不能没有财阀。 手握国民经济命脉,已经是基础。 拉拢总统,影响政治,才是他们的主业。 朴槿惠从上台到倒台,都离不开财阀的支持。 李胜利事件背后,同样有财阀撑腰。 强强联合之下,他们像是韩国民众推不倒的大山。 随着韩国阶级固化越发严重,普通人难免对他们「恨之入骨」。 影视剧的关注点,也从嫁入豪门的戏码,逐渐变成了向财阀「复仇」。 《老手》中,刘亚仁饰演的疯批财阀,只手遮天,荒淫无度,最终被法律制裁。 《寄生虫》中,奉俊昊直指中产阶级的伪善。 明面上,他们表现得很「善良」。 对待下人算得上大方,看起来也温文尔雅。 可到了私底下,却完全换了副面孔。 眼中充斥着嫌弃,偷偷吐槽他们身上有种「穷味」。 宋康昊最终血腥的屠杀,正是「解恨」带来的狂欢。 本质上,韩国影视剧作品中的「恨」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是让观众在这种社会情绪中,找到宣泄恨意的出口,寻求自我的满足。 说到这次引发激烈讨论的《我讨厌韩国》,改编自同名小说。 一开篇,女主就解释了讨厌韩国的原因—— 我之所以不想在韩国生活,是因为在这个国家,我实在是个没有竞争力的人,就好像一个应该灭绝的物种。 故事的女主出身平平,长相也算不上出众。 没有傲人的学历,工作也再普通不过。 尽管和男友感情不错,但在极度重视物质条件的韩国社会中,却被 男友的家人看不起。 经历了多年的心理斗争,她发现自己无法继续留在韩国生活。 事实上,这正是韩国大多数年轻人的处境。 高失业率、不平等的就业环境、超长的工作时间。 阶级固化的社会现实下,一个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贫困。 对于他们而言,生在如今已是「五弃时代」的韩国(抛弃爱情、友情、亲情、婚姻、国家)。 未来早已板上钉钉,不可能有奇迹发生。 正如李沧东拍摄的《燃烧》,正是反映了当代韩国年轻人中普遍状态。 有钱人,无聊度日。 没钱人,忿忿不平。 按理来说,这种情况下,他们应该和国内年轻人一样选择「摆烂」。 可 在「恨」文化的趋势下,他们反而产生了「解恨」的冲动。 作为历史的「失败者」,韩国人早已习惯无法挽回和无能为力的「恨」。 但同时,这种「恨」又反过来成了支撑他们前进的精神力。 据统计,韩国平均每年发生11000次抗议游行示威,大规模出动防暴警察85次。 去年年底,光是首尔市中心,就聚集20万人要求总统尹锡悦下台。 更深层次上来看,「恨」的背后反而是韩国人对国家的爱而不得。 《辩护人》中,以镇宇为代表的学生, 即使面对严刑拷打,仍希望自己能让国家发生改变。 被律师质疑游行无法改变社会现状时,他轻飘飘说出一句—— 即使岩石再坚硬,也是死的 鸡蛋再脆弱,也是活着的生命 岩石最终会碎成细沙 而鸡蛋终究会孵化越过岩石 镇宇的这段话,着实触动到了宋康昊饰演的辩护律师。 后来,他毅然站上法庭,为无辜学生辩护。 理由也很简单—— 「大韩民国主权属于国民」 2008年,总统李明博上任。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韩国三大公营电视台换成自己人。 迫切地想堵住媒体的嘴,从而控制言论。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电视台被政府绑架。 民生政策的相关新闻,全都被「隐身」。 最过分的是,「世越号」沉船事件后,媒体竟然还在鼓吹,全部学生已被救出。 充满「恨」意的韩国人,又行动了起来。 三大电视台职员集体罢工。 要求将话语权还给民众, 让人们有发声的权利。 记录这段灰暗时光的电影《共犯者们》,最终在2017年上映。 历时数年,素材几乎全是记者们的手机视频。 支撑他们坚持下来的,就是「恨」。 所以,虽说「恨」源自于韩国人骨子里的自卑与无奈。 但也恰恰是这种 「恨」,滋生了韩国民众的精神力量。 更是成就了一批「敢拍要拍玩命拍」的韩国电影人。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