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延边9月5日讯(记者 朱晓航)落后旱厕变成冲水马桶,田里稻米身价翻倍,贫困的边疆小村蝶变为产业兴旺的旅游网红打卡地。长白山下,海兰江畔,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在这八年间迎来了巨变。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立足“土”、突出“特”、形成“产”,因地制宜,放大优势,持续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光东村在山水间走出了一条幸福路。 兴边富农 行之有方 “房子有多大,炕就有多大,民宿采用了原有的朝鲜族特色。”光东村归心民宿负责人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民宿光东村有60间,装修风格结合了朝鲜族的民俗文化,每一间都各不相同,可谓是一户一院、一屋一品。 特色民宿,稻田文化、农耕体验、亲子娱乐,乡村旅游的机会,光东村抓住了。外地熙熙攘攘的游客慕名而来,从2015年至2022年,八年来光东村累计接待游客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22万元。 吃不愁,穿不愁,生活越过越红火。提高土地和大米价格,借助文旅项目盘活闲散资源、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创业,实施两不愁三保障……光东村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22年,光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5.75万元,较2015年增长了近15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较2015年增长了2.25倍,2023年预计达到约20000元。 产业兴农 增收有“稻” “光东村的发展思路是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说,“我们要通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把游客吸引进来,这样水稻的加工产业也会顺势发展,可以促进水稻附加值和品牌化的最大效益。” 土生土长的光东村村民金君从日本留学后就返回家乡创业。“我家大米的品牌叫‘吗西达’,在朝鲜语里是好吃、美味的意思。”金君告诉记者,政府给了他很大帮助,不光办事效率高,而且带着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和推介会,“我们的大米销往全国各地,定位是中高端人群,现在每年能卖出1000多吨。” 2018年起,光东村创新谋划实施了“共享稻田”项目,紧紧抓住东西部协作帮扶的有利契机,到宁波市鄞州区宣传推广和龙大米,成功推介“共享稻田”24000份,销售额达2400万元,获得效益资金850万元。 乡村美丽 精神富足 对于生活在东北的金大叔来说,比东北的寒冬和盛夏更难忍受的,是冬夏如何在室外“方便”的事儿。“现在卫生间都在室内了,很方便,我们太高兴了。”金大叔向记者感叹道。 此外,村里还修建了休闲广场、村史馆、门球场、养老大院等基础设施。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光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直观的改善,不同的设施和文化活动也让村民的娱乐生活更加充实。如今,村民不但口袋鼓起来了,精神也富起来了。乡村生活,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责任编辑:何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