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终于停火,泰方归还柬军遗骸,可柬军为何拿不出一具遗体?泰柬这轮停火,中国到底出了多大力? 泰柬激战5天后突然停火,也就是说修补两国关系裂痕成了泰柬两国最要紧的事。泰国这边为了展示诚意,就开始将柬军阵亡士兵的遗体送还给柬埔寨,可柬埔寨这边呢,却连一具泰军的尸体都拿不出来。尽管泰柬两军实力差距比较大,但打仗嘛,有来有回,双方互有伤亡也正常,可到了归还遗体这环节,咋就成了泰军单方面行动了呢? ![]()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这轮激战中,泰军不是没有伤亡。泰军方自己都承认了伤亡数字,8比103,死了8个,伤了103个。那么柬埔寨为啥就不能将这8名泰军士兵的遗体还给泰国呢? 其实啊,这跟双方的作战方式有关系。柬埔寨那边主要靠火箭炮远程炸死泰军,所以自然拿不到泰军士兵遗体。而泰军装备相对先进,往往能在近距离的正面作战中获胜,作为赢家当然有资格打扫战场,所以手上也就有柬军士兵的遗体。所以说柬埔寨首相洪玛奈这边,不是不想还,是真拿不出一具遗体啊。 ![]() 战场现实:武器代差下的遗体回收困局 2025年7月,泰柬边境冲突在激战5天后戛然而止。泰国军方随后宣布向柬埔寨移交103具柬军阵亡士兵遗骸,而柬埔寨方面却连一具泰军遗体都无法交还。这种看似失衡的局面,实则是现代战争中武器代差与战场控制能力差异的直接体现。 从战场态势看,泰国军队凭借美制F-16战机、M48/M60主战坦克等先进装备,在正面交战中占据明显优势。冲突期间,泰军不仅摧毁了柬军两处指挥部,还夺占了争议地区的茄子山高地等关键据点。这种地面控制权的争夺,使得泰军能够在交战结束后系统性地打扫战场,收集敌方遗体。相比之下,柬埔寨军队虽以BM-21火箭炮等苏制装备进行远程打击,造成泰军8死103伤的战果,但这类武器的杀伤半径大、精确度低,导致泰军伤亡多发生在开阔地带或己方控制区,柬埔寨士兵根本无法进入现场回收遗体。 ![]() 更关键的是,泰国军队的信息化水平远高于柬埔寨。泰军配备的无人机、战场监控系统能够实时定位敌方伤亡人员位置,而柬埔寨军队缺乏类似技术手段,只能依赖传统人力侦察。这种差距在夜间作战中尤为明显——泰军通过夜视设备和红外探测仪持续掌握战场动态,而柬军在夜幕降临时几乎丧失战场感知能力,更遑论回收遗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武器代差并非偶然。泰国近年来持续推进军事现代化,仅2024年就从美国采购了价值12亿美元的先进装备,而柬埔寨受限于经济实力,只能依赖苏联时期的二手武器。这种差距直接体现在战场控制能力上:泰国军队能够在冲突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遗体清点和移交准备,而柬埔寨连泰军伤亡人员的具体位置都难以确认。 ![]() 国际博弈:遗体归还背后的政治考量 在俄乌战争中,乌克兰军队虽装备西方武器且具备回收俄军遗体的能力,却长期将遗体归还作为谈判筹码,试图迫使俄罗斯在领土问题上让步。这种策略在泰柬冲突中并未重演,但两国的遗体归还困境同样折射出复杂的地缘政治逻辑。 首先,柬埔寨的“无遗体可还”本质上是战场劣势的延伸。尽管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多次强调“捍卫国家主权”,但其军队缺乏进入泰方控制区的能力,客观上无法履行《日内瓦第一公约》中“搜寻并收集敌方遗体”的义务。反观泰国,作为战场主导方,其主动归还遗体的行为既符合国际法要求,也能通过展示“人道主义姿态”争取国际舆论支持。这种策略在冲突初期尤为奏效——当泰国公布柬军遗骸移交画面时,国际社会对其“克制态度”的赞誉声明显盖过了对柬埔寨的同情。 ![]() 其次,两国的外交策略差异加剧了遗体归还的失衡。泰国自冲突爆发以来,始终强调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争端,并主动邀请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斡旋。这种策略使其在停火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而柬埔寨试图引入国际法院、联合国安理会等外部力量的努力收效甚微。当泰国将遗体归还作为“善意信号”时,柬埔寨因缺乏对等筹码,只能通过谴责泰军“违反停火协议”来挽回颜面。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两国对边境争端的认知存在根本分歧。泰国坚持以1907年法国殖民时期地图为依据,而柬埔寨则主张以国际法院2013年裁决为基础重新划界。这种历史遗留问题使得遗体归还超越了单纯的人道主义范畴,成为双方主权主张的象征。泰国通过移交遗体强化“实际控制者”形象,而柬埔寨的沉默则暗含对泰国领土诉求的抵制。 ![]() 中国角色:低调斡旋中的战略平衡 在这场冲突中,中国的角色既非直接调停者,也非单纯的旁观者,而是通过多重外交渠道推动局势降温。当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主持停火谈判时,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作为观察员列席,与美国代表形成微妙平衡。这种“列席但不主导”的姿态,既避免了陷入泰柬主权争议,又为后续可能的多边合作预留了空间。 中国的影响力更多体现在经济层面。作为柬埔寨最大投资国和泰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通过“一带一路”项目与两国建立了深度利益绑定。冲突期间,中方向柬埔寨提供了价值500万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并协调中资企业暂停边境项目施工,以减少平民伤亡风险。这种“非对抗性介入”既彰显了大国责任,又避免了刺激泰国的敏感神经。 ![]()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推动东盟机制在冲突解决中发挥核心作用。当泰国最初拒绝第三方调解时,中国外交部明确表态支持“东盟方式”,并通过澜湄合作机制向双方传递“冲突升级将损害区域经济”的警示。这种策略最终促成了泰国态度的软化——当马来西亚提出停火倡议时,泰国虽仍坚持“双边谈判优先”,但已同意将东盟轮值主席国纳入对话框架。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遗体归还问题上采取了谨慎的中立立场。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相关问题时,既肯定泰国的人道主义举措,也呼吁双方“尊重国际法义务”,并未对柬埔寨的困境作出直接评价。这种平衡术既维护了中柬传统友好关系,又避免了与泰国产生外交摩擦,为未来参与边境争端的长期解决奠定了基础。 ![]() 信息来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