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貓膩兒-有猫腻儿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歐洲地雷禁令誤傷了誰

2025-8-5 09:37| 發佈者: 昆山玉石| 查看: 9| 評論: 0

摘要: 一紙簽名落下,歐洲的地雷禁令在現實安全威脅前土崩瓦解。 當地時間7月24日,波蘭總統杜達簽署法案,正式批准波蘭退出《渥太華禁雷公約》。 作為東歐地緣政治的“前沿陣地”,波蘭的這一步棋,不僅讓殺傷人員地雷這 ...
 一纸签名落下,欧洲的地雷禁令在现实安全威胁前土崩瓦解。 当地时间7月24日,波兰总统杜达签署法案,正式批准波兰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作为东欧地缘政治的“前沿阵地”,波兰的这一步棋,不仅让杀伤人员地雷这一被全球多数国家唾弃的武器重新进入欧洲防御视野,更给本就因俄乌冲突而紧绷的欧洲安全格局,埋下了新的不确定性。 要理解波兰此举的争议性,首先需要厘清《渥太华禁雷公约》的核心意义。 该公约全称为《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公约》,1997年在加拿大渥太华签署,1999年正式生效。 其诞生的背景,是冷战后全球对“隐形杀手”的集体反思——杀伤人员地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场武器,它没有敌我识别能力,一旦布设便长期潜伏,战争结束后仍能对平民造成持续伤害。 据国际反地雷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地雷伤亡的人数中,80%以上是平民,其中不乏儿童和老人。 在柬埔寨、安哥拉等战乱国家,遗留地雷甚至阻碍了战后重建数十年。 因此,《渥太华禁雷公约》的核心条款堪称“零容忍”:全面禁止缔约国使用、生产、储存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并要求缔约国在规定期限内销毁库存地雷、清理已布设的雷区。 虽然,美国、俄罗斯等少数大国未加入此公约,但波兰作为欧盟和北约成员国,自1999年加入以来,一直是公约的坚定支持者。如今突然退出,无疑打破了欧洲长期以来对“禁雷共识”的默契。 波兰为何选择在此时“退群”呢? 从官方表态到地缘格局,多重因素交织成了这一决定的底色。 其一,俄乌冲突下的“防御焦虑”。 波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接壤,是北约东翼的“门户”。自俄乌冲突爆发后,波兰始终将自身定位为“对抗俄罗斯扩张的前线”。随着冲突持续,波兰对“潜在军事威胁”的担忧日益加剧——去年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开展联合军演、今年瓦格纳集团部分兵力进驻白俄罗斯,都让波兰感到边境安全压力陡增。 波兰国防部长布瓦什恰克直言:“在当前安全环境下,杀伤人员地雷是保护边境的有效手段。” 波兰国防部副部长贝伊达也坦言:“波兰需要几十万、上百万枚地雷,才能有效保护东部边境。” 这无不揭示波兰面临的巨大安全压力。 据波兰媒体报导,政府计画在退出公约后生产约100万枚地雷,重点部署在与白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地区,构建“防御屏障”。 可能在波兰看来,这种“以雷制险”的思路,是应对“不确定威胁”的无奈但行之有效之举,能延缓潜在入侵并为北约军事反应争取时间。 其二,东欧国家的“集体动作”。 波兰的“退群”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东欧国家集体行动的一部分。 近期,多个东欧国家已相继采取类似行动,形成一股退约潮。 今年3月,波兰与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发布联合声明,称“因俄罗斯对北约东部边境的威胁升级”,呼吁重新评估《渥太华公约》的适用性。 6月27日,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正式向联合国提交退出档,立陶宛外长强调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6月29日,乌克兰宣布启动退出公约的程式。 7月10日,芬兰外交部宣布已通知联合国该国退出公约的决定,明确表示这是“跟随东欧国家步伐”的举动。 7月15日,乌克兰决定中止履行公约义务,声称此举为“维护领土主权”。 这种阵营内的联动,让波兰的退出更具“抱团取暖”的意味。正如波兰总统杜达在签署法案时所说:“我们不是在挑战国际规则,而是在为盟友共同的安全负责。” 其三,对“外部安全依赖”的反思。 长期以来,波兰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和北约。但俄乌冲突中,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时断时续、北约内部对“向东扩张”的分歧,让波兰逐渐意识到:“别人的保护伞不如自己的盾牌可靠。” 退出禁雷公约、自主生产地雷,本质上是波兰强化“国防自主”的一步棋。 波兰方面希望通过掌握更多“非对称防御武器”,减少对外部援助的依赖,在复杂的地缘博弈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而这种“安全感自给自足”的思路,正在成为不少东欧国家的共识。 那么,波兰的“退群”又将引发何种涟漪呢? 首先是地区安全的“恶性循环”。 波兰“退群”事件引发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边境地区的“军事化升级”。 波兰计画布设地雷的区域,多为与白俄罗斯接壤的森林和农田,这些区域既是跨境贸易和人员往来的通道,也是生态敏感区。 这种边境布雷的举动极易导致交通受限和保险成本上升,进而冲击农产品、能源等商品的跨境流通。 甚至还可能引发白俄罗斯的“对等回应”——若白方也选择强化边境防御,甚至重启地雷布设,那么本就紧张的波白关系可能进一步恶化,形成“以牙还牙”的安全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地雷防御”可能成为其他国家的“效仿样本”。 乌克兰此前已表示“为应对俄军进攻,暂时不受公约限制”,芬兰也在考虑重新评估地雷政策。若更多欧洲国家跟进,冷战时期“铁幕沿线”布满地雷的阴影,或许会重新笼罩欧洲大陆。 其次是国际军控体系的“裂缝”。 《渥太华禁雷公约》能维持近30年的生命力,核心在于“全球共识”的支撑。波兰作为欧盟和北约成员国,其退出无疑给这一共识撕开了一道口子。 当“规则破坏者”来自国际体系的核心圈层,其他国家可能会以此为借口,弱化对军控条约的遵守。 一些长期面临边境冲突的国家,可能会援引波兰的案例,主张“安全例外”,从而绕过禁雷公约的限制。 这种“破窗效应”一旦形成,全球在限制杀伤人员地雷方面的努力可能前功尽弃。 加拿大前外交部长阿克斯沃西曾发出警告,退约潮或将加速全球秩序的瓦解,甚至成为一系列军备控制和裁军机制崩溃的起点。 另外则是人道主义的“长远隐忧”。 地雷的危害,从来不止于战时。在柬埔寨,战后遗留的地雷导致每250人中就有1人截肢;在阿富汗,农民犁地时触雷身亡的新闻至今仍时有发生。 根据非政府组织“地雷监测器”统计,2023年全球至少5757人因地雷死伤。 波兰若大规模布设地雷,即便未来冲突平息,这些“地下杀手”也会长期威胁边境居民的生命安全,阻碍农业生产和跨境合作。 更危险的是,地雷可能通过走私、黑市等管道流入其他冲突地区,成为恐怖组织或武装势力的武器,引发更广泛的人道主义灾难。 实际上,波兰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的背后,是地缘安全焦虑下的现实选择,也是国际秩序变动中“规则灵活性”与“原则坚守”的碰撞。 有人将其视为“自保之举”,认为在复杂的安全环境中,国家有权选择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也有人警告,这是“饮鸩止渴”,短期的安全收益无法弥补长期的人道主义和地区稳定代价。 无论如何,这枚“地雷”已经被埋下——它不仅存在于波兰的边境土地中,更存在于欧洲安全格局的裂痕里。 未来,是引发新的军备竞赛和人道主义危机?还是促使国际社会重新思考“安全与道德的平衡”? 这或许将取决于更多国家的选择。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最新評論

有貓膩兒-有猫腻儿

GMT+8, 2025-8-19 00:49

Powered by 有貓膩兒

@2022-2024有貓膩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