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目光聚焦瑞典斯德哥爾摩時,中美第三輪經貿會談結束了,這場會談堪稱中美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間可能重塑世界經濟格局的談判。博弈背後,是美國的精心佈局、中國的沉著應對,以及特朗普政府面臨的多重壓力。讓我們來深入解析這場關鍵談判的來龍去脈。 細心的觀察者會發現,在第三輪談判開始前,特朗普政府已悄然下出三步“先手棋”。 第一步:把談判桌搬到中立國瑞典。不同於以往強硬姿態,美國這次竟主動向中國妥協,將談判地點定在了瑞典,還屁顛屁顛地配合中方時間表。要知道以前可都是“愛談談不談滾”的霸總人設,不過這次也充分體現了特朗普政府對這次談判的重視。 第二步:自掉身價,親手打晶片禁令的臉。為了表達談判的誠意,特朗普反手就在自家的晶片禁令的臉上,狠狠扇了一巴掌。這不,談判前夜美國突然解禁英偉達H20晶片,之前封殺三個月讓英偉達血虧,現在又跪著求中國爸爸接盤?畢竟中國市場占了英偉達13%的營收,真斷供一時爽,財報火葬場啊。 第三步:發佈“友好”信號。之前說好的“全面遏制中國”,特朗普突然改口要“友好競爭”,還承認“不能丟掉中國市場”。甚至承認“美國不能把中國市場拱手讓給中國技術”。看來,特朗普為了這次談判也算是下了血本。 特朗普的低姿態確實奏效了,第三輪會談的確有不少成果。 我們知道,5月的日內瓦第一輪會談時,中美達成了90天關稅休戰期的脆弱平衡。美國暫停了24%的懲罰性關稅,但保留了10%的基準關稅;中國同步撤銷了報復措施,但美方針對芬太尼問題的20%關稅仍然高懸。這份臨時協議將在8月12日到期,給第三輪會談設定了緊迫的時間表。 時間來到6月的倫敦第二輪會談,原則上落實了兩國元首共識框架,但關鍵問題仍未解決。當時雙方都意識到,更艱難的談判還在後面。 如今在斯德哥爾摩,談判已進入“深水區”。首日會談持續5個半小時,雙方代表都背著沉甸甸的檔包,足以可見談判議題的複雜性。與以往不同,這次談判預留了4天時間,比前兩次多一倍,表明雙方都有意在更多細節上達成共識。 果然,經過長時間的協商,中美雙方決定短期休戰,同意90天內不再新增制裁措施,包括關稅、技術禁令、投資限制等等。不僅如此還設立了半導體供應鏈、新能源標準兩個專項工作組,每6周舉行技術磋商等等。 不過談判仍有懸而未決的爭議,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美方要求中國削減進口俄油伊油。 其實早在談判前,特朗普政府就發聲表示,要將中國購買俄羅斯和伊朗石油問題納入議程。這看似與經貿會談無關的議題,實則暗藏特朗普的三重算計。 第一重是經濟利益。美國財長貝森特多次表示,希望中國增加從美國的能源進口,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他威脅將對購買被制裁俄油的國家徵收100%關稅,試圖以此撬開中國能源市場。 第二重是地緣政治。通過將能源問題與貿易掛鉤,美國試圖削弱中俄伊之間的戰略合作。正如分析人士指出,這完全違背了兩國建立磋商機制的初衷,將貿易談判工具化。 第三重是談判策略。在核心關稅議題外另辟戰場,美方試圖擴大博弈維度,增加施壓點。這種“聲東擊西”的手法,是特朗普團隊慣用的談判戰術。 然而,中方立場卻十分明確。外交部多次強調,中國的能源採購是基於自身需求的自主選擇,不可能被當作談判籌碼。事實上,當美國試圖阻止他國進口俄伊石油時,中國的採購量一點沒少。 也對,特朗普對華關稅戰略是其戰略上的誤判,怎麼可能談贏呢?最終收穫的也只能是美國經濟上的“內傷”。 美國海關數據顯示,6月單月關稅收入達272億美元,相當於每天進賬9億美元,關稅已成為聯邦第四大財源。 然而正如耶魯大學經濟學家警告的那樣,企業進口帶來的關稅激增,本質上是透支未來需求。當醫保、社保等剛性支出增速遠超關稅收入時,美國財政將面臨更大窟窿。 沒錯特朗普引以為豪的關稅政策,正在對美國經濟造成深遠傷害,無論怎麼談都不可能贏。 這種反噬效應在多個領域製造業首當其衝。關稅導致原材料成本飆升,部分工廠被迫停產或縮減規模。據行業數據顯示,受影響的包括汽車、電子等多個關鍵領域。 農業遭受重創。中國轉向巴西、阿根廷等國採購大豆等農產品,採用本幣互換避開美元結算。美國農民眼睜睜看著市場份額流失,對政府不滿情緒高漲。 消費者負擔加重。關稅成本最終轉嫁到商品價格上,推高了美國通脹水準。雖然特朗普聲稱"關稅紅利無通脹副作用",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是掩耳盜鈴。 更嚴重的是戰略損失。關稅戰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進程,多國開始探索本幣結算機制。香港大學學者黃裕舜一語中的:“特朗普先生得小心,別打錯了算盤。” 特朗普的“關稅算盤”打得確實不高明。 中美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其經貿關係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對抗衝突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這也是為何雙方能坐下來談判的根本原因。 從斯德哥爾摩傳來的信號顯示,儘管存在分歧,但雙方都有推進談判的意願。特朗普想給關稅戰“畫上句號”的政治需求,與中國追求公平穩定的經貿環境,存在可能的交匯點。 不過,任何協議都必須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中國不會接受被“綁架”的談判,未來幾天,隨著談判深入,我們或將看到更多細節浮出水面。但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博弈已經揭示了一個真理: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時代,單邊主義沒有出路,平等對話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