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下午,美国总统特朗普来到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联储总部视察。 自1937年美联储大楼启用以来,仅有三位在任总统踏足此地,而特朗普的造访是近20年来头一遭。 只是特朗普这次罕见的“莅临”,气氛却不怎么愉快。 在满是记者的现场,特朗普头戴白色安全帽,掏出一份大楼整修的预算文件,当面对鲍威尔发难,声称该工程造价高达31亿美元,指责其翻修成本太高。 鲍威尔也不甘示弱,直接打断特朗普的输出,回击道“根本没听过这个数”,文件计算严重失误,把一栋五年前已完工的建筑也算进去,根本就是“张冠李戴”,暗骂特朗普是在故意找茬。 随后特朗普在接受记者提问“如果他的一个地产项目超出预算,他会怎么对待负责的项目经理”时,再次借玩笑之名,对鲍威尔发出“卷铺盖走人”的威胁,表示一般来说他会解雇这种人。 当记者问如何才能让特朗普放弃批评鲍威尔时,特朗普直言“希望他降低利率”。 这尴尬的一幕表明,两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缓和多少,特朗普这趟明显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两个字,降息! 虽然特朗普眼下的糟心事儿实在是不少,特别是“恋童癖”爱泼斯坦文件的争议迟迟未平,但比起这些,更让他着急的,应该还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和经济政绩要没了,也就是美国越来越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 这场看似寻常的工地视察,实则是场酝酿数月的货币政策之战的高潮戏码,这座正在翻修的大楼,此刻也变成了特朗普精心挑选的政治舞台。 特朗普为什么这么着急降息?甚至主张直接将联邦基金利率,从当前4.25%-4.5%的目标区间,直降300基点至1%,声称如此可为美国“省下一万多亿美元”。 看似疯狂的要求暗藏着“懂王”的三重算计。 首先就是滚雪球一样的美债利息,已经在吞噬财政。 6月联邦政府债务利息支出突破81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烧掉27亿,这笔开支已跃升为仅次于社保的联邦第二大支出。 若按35万亿美元国债规模计算,利率每降0.5%,财政部就能省下1800亿美元真金白银。 而对正挥舞关税大棒和大而美法案的特朗普而言,降息如同一剂“速效救心丸”——既能对冲关税反噬效应,又能补偿法案造成的巨大债务负担。 其次,“特朗普牛市”向来是其政治名片,而“美国制造”更是其竞选时,向MAGA们做出的信誓旦旦的承诺。 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后,每次面对媒体质疑关税战、贸易战造成的危害时,总是要搬出“股市又创新高”、“一切指数都在上涨”之类的说辞,大肆吹嘘自己的经济政绩,以掩盖美国经济的深层矛盾。 此外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私下报告显示,美元汇率持续走强正扼杀“制造业回流”计划。 当各国央行降息压低本币汇率时,美国出口商在价格竞争中节节败退,出口前景暗淡,何谈“美国制造复兴”? 特朗普因此怒斥鲍威尔行动迟缓,全然不顾美国核心通胀率正快速增长的巨大隐患。 最后,就是近在眼前的2026年中期选举。 关税战此前已导致波音股价暴跌15%、机械巨头卡特彼勒股价下挫16%,白宫此时亟需降息刺激资本市场。 特朗普甚至在社交媒体宣称去年美联储暂停降息有“政治动机”,是为帮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助选。 这种指控虽荒诞,却暴露了他将货币政策与选情捆绑的焦虑——2026年中期选举在即,若没有股市繁荣的“财富效应”,共和党恐将失去国会主导权。 由此可见,特朗普的政治生命实际上已经与美联储降不降息捆绑在了一起。 若美联储“听话”,特朗普则可以“形势一片大好”,继续稳坐白宫;若美联储“反抗到底”,特朗普的竞选承诺怕是要全部“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但显然特朗普的小算盘,鲍威尔是一点儿也不想搭理。 面对总统亲临施压,鲍威尔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防守:“需观察关税政策、金融环境等因素,当前不具备立即降息条件。” 短短一句话,戳破白宫所有幻象。 鲍威尔为什么就是咬死不降息呢? 因为跟四年一届的政府不同,美联储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它的目标非常简单,就是稳定物价。 比起特朗普对个人任期一纸数字政绩的渴求,鲍威尔需要实现的,是美国经济长期的健康运行。 而由于特朗普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通胀的幽灵已经盘旋在美国经济的上空。 2025年6月美国CPI同比上涨2.7%,超出市场预期。美联储褐皮书显示,企业正疲于应对关税导致的原材料成本飙升。 若此时降息放水,无异于给通胀的烈火猛浇汽油——这正是鲍威尔反复强调“观望”的关键。 而且,更令鲍威尔忌惮的是,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因为降息“开闸防水”产生的经济灾难。 1970年代,时任总统尼克松为连任,逼迫时任美联储主席伯恩斯降息150基点,最终引爆12.3%通胀与9%失业率并存的恶果,使得美国经济陷入著名的“滞涨”困境。 就因为这一次降息,伯恩斯到晚年仍在忏悔,表示他们成了政治附庸,代价是摧毁美元信用。 我们都知道“以史为鉴”的道理,如今只剩一年任期的鲍威尔应该也明白,恐怕也不愿意轻易妥协赌上自己的终身名誉,替特朗普闯出的祸“擦屁股”。 特朗普会就此善罢甘休吗? 当然不可能。 但美国总统在法理上,确实是不能随随便便,就把美联储主席“踢走”。 那特朗普还有招吗? 当合法途径受阻,特朗普的“草台班子”开始发力了,各种“阴招”齐发,只为精准狙击鲍威尔。 共和党议员卢纳向司法部提交指控函,声称鲍威尔就翻修工程“在国会作伪证”,若罪名成立可判五年监禁。白宫副幕僚长同步宣布审查25亿翻修项目,将专业工程争议炒作为“道德污点”。 此外,特朗普政府4月曾向最高法院提交紧急请求,要求推翻1935年汉弗莱判例,主张“宪法赋予总统完全监督行政机构的权力”。 若6:3的保守派大法官支持该主张,美联储独立性将轰然倒塌。波士顿大学法学教授沙格曼警告称:“他们正在为特朗普让路!” 更绝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7月15日高调启动下任美联储主席遴选,四位“影子候选人”集体亮相。 这招旨在让市场上所有的目光、所有的重心,转向继任者的头上,架空鲍威尔的心思昭然若揭,时刻准备着提前让鲍威尔下台。 特朗普不断“越界”施压干预美联储决策,效果如何市场的反应最真实。 因为正是市场的信任支撑了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全球市场对美元越信任,就越多人用美元,美元的影响力就越大,这是个正向的激励。 这份信任是远超市场对美国政府的信任的。 美联储的中立机制就是为了维持这份信任,其带来的长期收益,是要远远超过几次货币政策给政府带来的,那种小小的短期收益。 而特朗普最近这一系列行为,确实已经动摇了不少市场对美元的信任,很多国家都在加速去美元化,IMF数据显示美元全球储备份额已跌破57.74%,欧元趁机反超。 德银报告更是直指核心:“市场严重低估解雇风险,可能引发进一步的美元美债抛售狂潮。” 拆掉美联储的独立性,或许能换来降息止痛针,但同时拔掉的可能是美元霸权的呼吸机。 货币政策被政治绑架时,经济总会记下带血的账单,历史的警示回荡在每一个决策瞬间。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朗普事后虽然在社交媒体故作轻松。但当降息的扳机不再瞄准经济本身,而是瞄准政治选举日的那一天,美元的价值、市场的信心、普通人的钱包,最终都将为这种草率承担高昂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