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巨头的CEO 们带着最新研发成果赶来,政府官员们准备好讨论行业规范与战略布局,媒体记者们架起长枪短炮,期待捕捉到推动AI 发展的关键信号。 可谁也没料到,这场峰会的最大“爆点”,竟然来自特朗普关于给人工智慧改名的惊人提议。 7 月23 日,华盛顿特区的人工智慧峰会本该是一场聚焦技术突破与产业未来的高端对话。 “我忍不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说法,” 特朗普站在演讲台上,对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听众斩钉截铁地说,“'Artificial'是什么意思?造作、虚假,这跟AI 的天才本质完全不搭边!” 他特意停顿了两秒,似乎在等待台下的“共鸣”,随后抛出重磅观点:“从今天起,它应该叫'天才智能',这才配得上它的伟大!” 这番话让现场瞬间陷入诡异的安静。 苹果CEO 库克下意识地扶了扶眼镜,谷歌创始人佩奇低头和身边的人交换了一个难以置信的眼神,后排的科技记者们则手忙脚乱地调整录音笔—— 他们知道,这个看似荒诞的提议,又将成为全球媒体的头条。 特朗普显然对自己的“灵感” 颇为得意,他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反复强调:“这不是玩笑,我以总统的名义保证,这是认真的。” 他甚至当场指示身边的幕僚:“把这个提议写进后续的行政令里,让所有人都知道,美国认可的是'天才智能'。” 熟悉特朗普的人都清楚,这位美国前总统向来不按常理出牌,但这次在AI 峰会上的“改名宣言”,还是刷新了公众对他“无厘头” 行为的认知下限。 要知道,“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这个术语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诞生至今,已经被全球科技界沿用了近70年。它不仅是一个学术名词,更承载着无数科学家的研究心血,是人工智慧发展历程的见证。就像“互联网”“电脑” 这些辞汇一样,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知识符号。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在解释改名原因时,反复强调“受不了任何造作的东西”。可稍微了解美国科技产业的人都知道,美国政府近期签署的AI行政令里,明确要求消除大模型中的“意识形态偏见”。这本身就是典型的“造作”—— 所谓的“偏见” 定义全凭政治立场决定,为了迎合特定群体而修改AI的演算法逻辑,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矫揉造作”? 事实上,特朗普对“名字” 的执念早有前科。 就拿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 来说,他竟想把墨西哥湾改名为“美国湾”。 墨西哥湾这名字,叫了多少年,在国际上都被广泛认可,可特朗普一拍脑袋,就觉得得改成“美国湾”,仿佛这样就能彰显美国的“特殊地位”。好在最后,这个提议没能得逞,不然,不知道国际地理名称体系得被他搅和成啥样。 还有2017年他刚上任时,就因为不满“奥巴马拉美自由贸易协定” 里有前任总统的名字,强行推动重新谈判,最终改成“美墨加协定”。 当时墨西哥谈判代表私下吐槽:“他关注的不是协定内容,而是能不能把奥巴马的名字删掉。” 而这种对名称的偏执,在国际事务中更是屡见不鲜。 2018年,他突然宣布要把“非洲之角” 改名为“自由角落”,理由是“这个名字听起来更积极”。非洲联盟发言人当时公开回应:“大洲的地理名称是历史形成的,不是某个人可以随意更改的。” 但特朗普根本不管这些,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坚持使用“自由角落” 的说法,让翻译人员一度陷入尴尬——因为所有官方档里都找不到这个新名称的对应译法。 回到人工智慧改名这件事上,特朗普的提议很快引发了连锁反应。 矽谷的科技公司们表面上不敢公开反对,暗地里却用各种方式表达不满。微软总裁史密斯在社交媒体上连发几条关于人工智慧的科普文章和视频,为这个名字率先扛起了大旗。 亚马逊则在官网悄悄上线了一个“AI术语科普专栏”,第一条就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由来与定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口中“天才智能” 的发展,恰恰离不开他所鄙视的“人造之物”。美国政府在同一场峰会上宣布,将投资500 亿美元建设新的数据中心,这些建筑需要人造的钢筋水泥;计画补贴的半导体工厂,依赖的是人造的精密仪器;就连他反复强调的国家电力网络升级,靠的也是人造的输电线路和发电设备。这些“人造之物” 环环相扣,共同支撑着AI 技术的进步,如今却被总统嫌弃“名字不好听”,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细数特朗普的政治生涯,类似的“无厘头” 操作简直可以编成一本厚厚的笑话集。 2019 年,他在参观NASA 航太中心时,突然对着“猎户座” 飞船模型说:“这个名字不够霸气,应该叫'美国英雄号'。” 当时在场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家人脸色铁青—— 要知道,“猎户座” 的命名源自NASA1960 年代的探月计画,承载着美国航太的光荣历史。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对气象术语的“改造”。 2019 年飓风“多里安” 逼近美国时,特朗普在地图上用马克笔硬生生把飓风路径往阿拉巴马州画了一圈,只为证明自己此前“阿拉巴马州将受飓风影响” 的预测没错。当国家气象局纠正他的错误时,他竟坚持说:“我的地图更准确,这是经过'特殊处理'的。” 这件事后来被《华盛顿邮报》评为“21世纪最荒谬的政府谎言”。 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改名”“纠错” 背后,折射出的是特朗普独特的执政逻辑:只要是自己不喜欢的,就要强行改变;只要是不符合自己认知的,就要坚决否定。 这种逻辑在政策制定中造成的后果,远比“改名” 本身严重得多。 就拿这次AI 峰会提到的行政令来说,除了改名提议,美国政府还计画投入巨资建设数据中心和半导体工厂。 这本是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好事,但熟悉特朗普风格的人都知道,这些专案很可能成为利益输送的工具。 2017 年他推动的“制造业回流计画” 中,获得补贴的工厂大多属于他的商界好友;2020 年的农业补贴,也被曝大量流向支持他的红州农场主。 而所谓消除AI 大模型中的“意识形态偏见”,本质上是想让技术为政治服务。 去年美国大选期间,多家社交媒体平台被曝“根据政府要求调整演算法”,压制对执政党不利的言论。如今这套操作要被用到AI 领域,后果不堪设想——当聊天机器人都要按照政治正确来回答问题时,所谓的“天才智能” 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政治傀儡”。 有趣的是,特朗普的“改名癖好” 在国际上也引发了连锁反应。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记者会上被问及此事时,笑着说:“如果特朗普先生愿意,我们可以把'西伯利亚'改名叫'冻原天堂',但这改变不了它的寒冷。” 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在欧盟峰会上调侃:“也许我们应该把'香槟'改名叫'法国气泡酒',但全世界的人还是知道它来自哪里。” 这些国际反应恰恰说明,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从来不会因为名称的改变而失去其本质。人工智慧的发展靠的是演算法的优化、数据的积累和算力的提升,而不是换个“高大上” 的名字。 美国政府与其在名称上做文章,不如多关注AI 技术带来的就业冲击、隐私保护、伦理规范等实际问题。 特朗普的“天才智能” 提议,最终很可能像他过去的许多提议一样,沦为一场闹剧。但这场闹剧背后,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当政治开始干涉科学术语,当主观喜好凌驾于客观规律之上,受伤的终将是整个社会的进步。 而对于特朗普来说,这些层出不穷的“无厘头” 行为,终将成为历史书上的有趣注脚,提醒着后来者:执政者的精力,应该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