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最近国际舞台又演大戏了!当地时间本月22号,美国高调宣布,要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知道,这可不是美国第一次“退群”,掐指一算,已经是第三次啦!其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公布这一消息时高调且大方,就好像美国进出这一重要的国际组织如同出入自家厨房一样的轻轻松松,这波操作真的是没谁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不是一般的什么小组织,它大有来头。它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身为联合国十分重要的机构之一,它的宗旨始终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和平与安全。按正常思维来说,各国都愿意加入到如此正能量的组织中,可美国偏偏不按正路出牌,真的让人无语。 让我们来追溯一下美国“退群”的历史吧! 来回折腾为哪般早在40年前,美国就敲响了“退群”第一锣。 1984年,美国认为联教科文组织对前苏联过度偏心,且有着严重的腐败问题,于是毅然退出。当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这种理由和说辞的可信度大家心里都有数,这背后还有什么其他政治目的和意义也难说。这不到2003年,美国又自己灰溜溜地恢复加入了,如同一个闹脾气的孩子,厚着脸皮回家了。 如果你觉得他“知错能改”会安稳待着,那你就错了。 2017年,也是特朗普登上总统宝座的时代,美国又一次“离家出走”了。这次“退群”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欠费连年增加、机构必须作出根本性改革等等,说白了就是在国际事务上的分歧没解决好,自己的利益又没得到完全满足,于是继续效仿1984年那次,直接抬屁股走人。这次退出在国际社会上还是议论纷纷,大家吃惊的程度更大于第一次。然而,不出意外的是,在拜登执政的2023年,美国又又又回来了,真是戏剧性十足啊。 这次又是闹哪出今年这次退出,美国国务院直接甩出了一个理直气壮、不可思议的声明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过度关注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并不符合“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啥?这都能成为退出的理由? “美国优先”就这么直白地讲出来并贯彻了,这脸皮真不是一般的厚了。 都成了他们干啥事的万能借口,只要是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拿这个帽子扣上去。 同时,美国还指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了一些有利于巴勒斯坦的决策。这自然与美国偏向于以色列的主张不符,因此很自然的被美国当作了“眼中钉”。 不过吧,本次的“退群”也不是那么地毅然决然、说走就走,要到2026年12月31日,美国的退出申请才能正式生效。这中间还有一个长达一年多的缓冲期,谁也不能保证期间会出什么么蛾子,有什么剧情反转,能做的就只是像追剧一样,搬个板凳慢慢看。 各方都有啥反应美国“退群”消息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立即发表声明,称对美国这一决定“深表遗憾”,同时表示美国这种做法违背了多边主义的基本原则。之前,为了留住美国这尊“大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估计仍没打发美国满意,于是才闹这么一出“退群”,阿祖莱心里估计是无奈至极。不过她也表示,该消息虽令人遗憾,却在意料之中,因此教科文组织早已有所准备。看来,美国的“退群病”迫使大家早已准备了应对办法。 法国总统马克龙随后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保护全球的科学、文化、海洋、教育等事业,法国是其坚定的支持者。法国外交部更是高调的发表新闻公报,称支持组织的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都是有利于凝聚共识、助力发展的。这显然是在对美国啪啪打脸。 俄罗斯虽然没像法国表达地那样直白,但始终在国际事务和外交关系中强调多边主义,也就相当于批判了美国的“退群”行为。在俄罗斯看来,美国频繁“犯病”进出重要国际组织,必然会对国际秩序产生破坏,严重影响了国际组织的权威。 频繁“退群”不乐观美国的三进三出,对各方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肯定要受到冲击的。美国缴纳的会费在组织的整体资金预算中还是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美国退出后部分专案可能会放缓节奏,甚至因为资金短缺而停滞。这对全球教科文事业的发展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对美国自言,频繁的“退群”无疑也损害了其自身的国际形象。这种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态度,成了不负责任的代名词,毫无规则可言,全然不负国际责任。以后美国想在国际事务上占据主导可就难上加难了,毕竟自己的定位就是自由散漫,各方面的话语权自然而然削弱了。 从国际秩序和全球合作层面来说,美国的利己行为是对多边主义的严重打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国际公认的重要的多边合作平台,美国的频繁退出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信心和对多边机制的积极性。就好比在一个大班级中,班长带头打乱规则随心所欲,成员们自然会对班级的团结性和凝聚力产生怀疑,更会对班级未来的发展而担忧,带头大哥的举动让一切都变得那么不乐观了! 总之,此场美国“退群”大戏并非它美国自己谢幕那么简单,这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犹如一颗巨石落到了湖面,打破了国际政治舞台的平静,激起了层层浪花。未来众多的国际组织是会放纵美国的“任性”,还是用规则制止其恣意妄为,美国自身又将如何摆正姿态处理国际事务,都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