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中美在瑞典进行的第三轮贸易谈判再次吸引了不少关注,但美方这边,似乎有点“坐不住了”。 ![]() 谈判还没结束,特朗普就急吼吼地对外放话,说谈判已经进入收尾阶段,美国和中国“非常接近达成协议”了。 听起来好像是个积极信号,但这种突如其来的“乐观”,怎么看怎么像是特朗普自己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很多人没说破,但心里都清楚,这种急不可耐的姿态,更像是他在给自己定下的“最后期限”做冲刺,而不是两国真的谈到了要握手言和的地步。 最早在2018年,特朗普搞了一波2000亿关税,还声称这只是开始,要重新平衡贸易,但中国没被吓住,反倒接连出手反制,把大豆、汽车这些美国拳头产品一个个打回去。 ![]() 于是,贸易战就这样越滚越大,谁也没占到便宜。 美国人原本以为中国会怕,结果发现中国不仅不怕,还非常能打。这下轮到特朗普开始反思了,他发现再这么下去,不但中国不会让步,自己国内的支持率和经济也开始吃紧了。 尤其是农民、制造业工人这些“铁杆票仓”,一个个都开始喊累、喊苦,甚至有共和党议员公开表示,继续加税只是在伤害美国自己。 ![]() 面对这样的压力,特朗普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一边派人继续谈判,一边在国内“演讲”,试图向选民灌输“我正在逼中国让步”的印象。 而这一轮瑞典谈判,还没谈出个实质结果来,他就急着跳出来宣布“接近达成协议”,这节奏是不是太熟悉了,就像做生意的人还没谈拢价格,就已经把朋友圈的合同图发出去了。 ![]() 更搞笑的是,他嘴上说“快要成交”,实际上是赶着8月1日这个时间点。 ![]() 这个时间点是政府设定的一个所谓“谈判大限”,也就是说,过了这个时间,跟中国如果还没谈好,美国就要另做打算,当然这个“打算”是什么没人知道,大概率还是老套路:加税、威胁、甩锅。 但问题是,中国不是不知道这点,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把所谓“最后期限”当回事,中方的态度非常清楚:想谈可以,但得平等谈。 ![]() 你不能一边坐在桌前笑脸相迎,一边偷偷往桌子底下踢人,再说了,这场贸易战根本不是中国挑起来的,谈判也不是中国单方面着急达成的事。 所以不管你特朗普定不定时间点,中国谈自己的,不被节奏带偏。 而且别看这已经是第三轮谈判了,真正的核心问题,其实一个都没完全解决,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安全这些事,哪一件不牵涉到国家底线? 中国当然不会轻易答应,特朗普嘴上说“马上达成交易”,可中国这边压根就没这个意思,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协议,要的是平等和务实,不是应付媒体和竞选造势。 ![]() 更何况,中方从第一轮谈判开始态度就很明确,如果美国愿意认真谈,那中国一定敞开大门欢迎;但如果你一边谈一边翻旧账,甚至试图通过压迫逼中国让步,那对不起,我们可以继续耗着。 这不是情绪化,而是大国博弈应有的底气。谁也不会为了给你总统大选添光彩,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 特朗普这边明显是时间不够用了,他知道这场贸易战打得没他想象中漂亮,反而像个烫手山芋越烧越烈。 ![]() 一方面经济数据显示美国问题越来越多,通胀压不住,企业抱怨声一浪高过一浪,另一方面选情吃紧,他必须得在这个时间点制造出点胜利的氛围来,不然选民怎么继续跟他走。 所以你看,他这几个月来的态度已经明显软了,从之前的“非得中国让步不可”,变成了“我们正在积极对话”;从“加征关税是保护美国”变成了“我更希望双方都能降税”。 ![]() 这些话,细看都没错,但和他最早的强硬对比,已经完全变调了,特朗普也知道自己硬不下去了,所以只能慢慢往回收。 而这一场贸易战本就是美国主动挑起来的,最初看似声势浩大,现在却成了特朗普自己的包袱,特朗普也想快点结束,一方面是扛不住国内压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谈判桌上讨点面子,好给自己留点政绩。 但问题是中方不会为了成全他而降低自己的底线,这一点已经在过去几轮谈判中表现得非常清楚。 特朗普想用一句“我们快要达成协议”来让人们忽略他过去几年的反复和失策,可世界不是看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 中方已经给出了诚意,也展现了耐心,如果美方真想解决问题,就得踏踏实实把那些难啃的骨头谈清楚,而不是在媒体上放风、打心理战。 ![]() 这一轮谈判不是终点,更不会因为特朗普的一句话就能收尾,中美之间的问题远比一个“协议”复杂,尤其是当其中掺杂了太多国内政治计算的时候,想真正谈妥,就必须双方都放下身段、诚心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