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政坛最热闹的戏码,莫过于欧盟内部对冯德莱恩的“逼宫”大戏。 7月7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会议上接受了严厉质询,根据最终的裁定,7月10日冯德莱恩将接受来自欧洲议会的不信任投票。 在这期间,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社交平台X上分享那张模仿《时代》周刊封面的政治漫画:冯德莱恩的身影正逐渐走出红色画框,配文“是时候离开了”。向全世界直白地传递着对冯德莱恩的驱逐信号。 紧接着,他又再度发帖,直言在冯德莱恩的领导下,欧洲的竞争力“一落千丈”,欧洲能源价格“飞涨”,非法移民“失控”,乌克兰战争成为“绞肉机”,欧洲农民“濒临崩溃”。 好似冯德莱恩的犯下的”种种罪行”足以让“下岗”变成板上钉钉的事情。 然而悬念仅维持一天便揭晓答案。当地时间7月1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360票反对、175票支持的结果在这场投票中“幸存”下来,冯德莱恩在欧盟舞台上的政治秀还未完待续。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不信任投票的核心指控,聚焦在冯德莱恩在新冠疫苗采购中的“短信门” 事件。 2021年,欧盟与辉瑞签订18亿剂疫苗采购协议,谈判期间冯德莱恩与辉瑞CEO 布尔拉的私下短信往来被曝光,且部分关键短信因手机“神秘丢失”无法查证。尽管欧盟普通法院已裁决欧委会需公开相关资讯,但冯德莱恩团队仍以“短信不构成正式档”为由拒绝配合。 而这场看似法律争议的背后,藏着极右翼政党的政治算计。 动议发起人、罗马尼亚极右翼议员皮佩雷亚所属的“欧洲保守派和改革主义者联盟”,近年来在欧洲议会席位稳步增加。 他们心里清楚,即便不信任投票达不到三分之二多数,也能达到利用舆论发酵削弱冯德莱恩的政治权威的效果,从而为后续政策博弈积累筹码。 结果也确实如此,冯德莱恩的政治生涯虽未葬送,但她的“政客外衣”被活脱脱扒了层皮。 因为自1999年桑特委员会因欺诈辞职以来,欧盟委员会主席从未真正面临过实质性的不信任威胁,冯德莱恩也算是被“公开处刑”第一人。 虽说此次投票并未成功,但却让极右翼发现了“低成本高收益”的政治工具——集齐77名议员连署就能换一场“不信任投票”,而且发起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此举一出,后续则可能会造成冯德莱恩在一次次投票中将脸面丢尽的下场。 而这种制度松绑,也很可能让未来针对欧盟领导人的政治攻击成为常态,所以即便过了这关,冯德莱恩以后得日子也并不会好过。 当然,这一切都是她自己“作”的。 冯德莱恩的首个任期整体还算平稳,这背后一个关键因素是当时美国正值民主党执政时期。由于她的意识形态与政策主张和偏左翼的民主党高度契合,那段时间里,她与拜登政府配合得十分默契,甘愿成为美国民主党在欧洲的“政策协调者”,在欧盟政坛一度颇为得意。 正是在拜登政府的暗中支持下,冯德莱恩才得以在2024 年7 月成功连任欧盟委员会主席。 当时白宫的盘算很明确,就是希望欧洲能维持一个与美国理念相近的执政团队。而冯德莱恩也投桃报李,在美国大选期间公开表态支持拜登及其后来的搭档哈里斯。 但没曾想最终特朗普意外重返白宫,以他的行事风格,自然不会给冯德莱恩好待遇,甚至连自己的就职典礼都没给她发邀请函,这让冯德莱恩在国际舞台上颜面尽失。 而冯德莱恩这几年在对华政策上也是频频踩在雷点上。 她先是紧随拜登的脚步推行所谓的“去风险”策略,单方面搁置《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还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竟然公开干涉台海问题,声称要“阻止中国武力改变现状”这也真把自己当成世界员警了。 这一系列的操作也是让中欧关系急转直下,德国汽车业每年损失超过百亿欧元,欧洲的众多企业纷纷倒苦水,对冯德莱恩也是一通抱怨。 此一时彼一时,特朗普一上台就对欧盟的钢铝产品加征55% 的关税,这可把冯德莱恩吓得不轻,态度急转180°称“中欧可以达成关税协议”,并透露想访华求和好的心愿。 但中方的态度十分明确:要谈判没问题,先取消对电动车的歧视性关税,而且别在美欧谈判中给中国使绊子。这脸被打得啪啪响,冯德莱恩估计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在俄乌问题上,冯德莱恩更是让欧盟栽了个大跟头。 俄乌冲突以来,欧盟几乎承担了乌克兰70% 的军事援助,可换来的却是能源价格暴涨,德国工业用电价格翻了三倍,法国化肥厂倒闭潮席卷农村,但与此同时,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商却赚得盆满钵满,对欧洲的出口价格一度达到其国内的4 倍。这不禁让人纳闷:到底是援助乌克兰,还是帮助“美国再次伟大”了?讽刺意味十足。 而更背刺的还在后面,特朗普近期直接绕过欧洲与普京进行秘密接触,甚至暗示可能会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 这意味着欧盟过去两年投入的价值800 亿欧元的援乌资金,很可能会彻底打水漂。冯德莱恩这样的操作,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把欧盟的脸面都丢尽了。 那么,让冯德莱恩下岗,换个人坐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宝座就能解决欧盟困境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即便冯德莱恩下台,欧盟的深层危机也难以根本解决。这场政治风暴揭示的,是欧盟治理模式的系统性困境。 欧盟的制度设计存在致命缺陷,作为超国家组织始终未能平衡成员国主权与集体行动效率,其决策机制僵化,任何重大政策都需成员国一致同意,导致改革寸步难行,比如冯德莱恩提出的“重新武装欧洲” 计画因法国、义大利等国反对贷款模式陷入僵局,这种“否决权暴政” 使欧盟应对危机反应迟缓。 同时,民主赤字加剧,欧盟委员会由成员国政府任命而非直接选举产生,合法性饱受质疑,此次不信任投票中极右翼利用程式漏洞发起攻击,暴露了欧盟政治问责机制的脆弱性。 再者,财政一体化也滞后,尽管冯德莱恩推动预算改革试图建立联合借贷机制,但“节俭四国” 强烈反对将欧盟预算变为“再分配工具”,致使8000 亿欧元的防务计画沦为空中楼阁,财政分裂让欧盟难以形成战略合力。 再加上欧盟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战略挑战,在中美博弈中空间被挤压,在半导体、人工智慧等关键领域,既无法突破美国技术封锁,又难以承受与中国脱钩的代价,冯德莱恩在中美间摇摆的“骑墙策略” 使欧盟沦为大国竞争的“缓冲区”。 所以冯德莱恩的幸存并非终点,而是欧盟政治地震的开始。 欧盟的真正危机,在于其能否从这场风暴中汲取教训,完成从“价值观共同体”到“利益共同体”的蜕变。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危机往往孕育着变革的契机。 欧盟若能借此摆脱对美依附,重构中欧合作框架,推动内部治理改革,或许能在政治博弈的夹缝中开辟出第三条道路。但这需要超越冯德莱恩式的政治投机,以战略定力与制度创新重塑欧盟的全球角色。毕竟,一个分裂、疲软的欧盟,终将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而一个团结、自主的欧盟,才能真正守护欧洲文明的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