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13:30,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如期在巴伐利亚宫酒店的主会场开幕。我提早赶到会场时,200多个座位基本坐满,只能在很靠后的地方找到位子坐下来。 ![]() 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现场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供图 霍伊斯根作为本届慕安会的主席,在开幕讲话中肯定了慕安会议题扩展和参与者多元化的趋势。谈到乌克兰问题时,他重申和平解决争端的宗旨,强调须基于法治而不是强权。此前,2月10日发布的《慕尼黑安全报告》一如往年地富有前瞻性,以“多极化”为标题,用大量数据和图表展示了一幅人类社会迈向多极世界的图景,指出,多极环境将有机会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也会对华盛顿构成更大制约,而美国已经长期被各方认为太过强势。报告也对多极混乱和内部分化带来的各种风险提出预警,担心出现无序和竞争加剧,甚至引发新的核和常规军备竞赛。 开幕式看似平静,但实际上,两天前(2月12日)美国新任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布鲁塞尔面对北约成员和乌克兰官员发表的讲话,早已在慕尼黑掀起波澜:美单方面抛出政治解决乌问题设想,包括不考虑2014年前边界和乌加入北约,未来部署欧洲维和部队须是非北约性质,欧洲国家应承担欧洲大陆防御的主要责任、国防开支的GDP占比增加到2-5%等。2月13日下午我抵达慕尼黑后,就开始参加一些会议,注意到欧洲人在发言中普遍对美国态度的重大转变表达了担忧和焦虑。 慕安会开幕后,首先是东道主和欧盟领导人发言的时段。德国总统、巴伐利亚州州长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在讲话中都重申跨大西洋关系的重要意义,试图给欧美关系注入稳定基调,也都积极呼应了美国要求欧洲增加军费的要求。此后请各国领导人发言。今年出席慕安会的有5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约150位部长和国际组织领导人、超过110个国家的800余名代表,会议期间举办350多场各种论坛和边会。 万斯讲话备受关注 美国副总统万斯的讲话预定14:30开始,讲台两侧摆上了透明提示器,听众安静了下来。迟到了5分钟的万斯脚步轻盈地迈上舞台,礼貌地感谢了东道主。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没有谈欧洲安全、没有提跨大西洋关系和解决乌克兰危机,而是以点评欧洲国家一些执法个案为开端,给欧洲人进行了一场民主政治的说教。万斯批评欧洲政府惧怕民众的声音、给反对党设置障碍、悖离言论自由等与美国共有的价值观,质疑欧洲是否还值得美国保护,要求欧洲加强自身防御力量,聚焦解决移民问题等。 ![]() 傅莹在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现场 万斯的讲话如同一颗深水炸弹,让一切都被卷入漩涡。此后两天,慕安会议程完全被颠覆和重塑,人们关注的重心转向跨大西洋关系危机。 曾几何时,当跨大西洋关系失去动力、欧洲出现“西方的缺失”(Westlessness)议论时,美国面对中国的崛起和盟友的疏离忧心忡忡。拜登政府上任后重点恢复和重建跨大西洋关系,彼时的国务卿布林肯曾在安克雷奇向中方宣称“要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充分利用了欧洲人的恐惧,成功拉近了跨大西洋关系。现在,当欧洲人无论感情上还是政策上都被套牢在援乌、抗俄的战车上,当乌克兰在战场上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美国不与欧洲人商量,通过媒体直接抛出停战主张,并且把战后责任完全丢给欧洲,这不能不让欧洲人感到天旋地转。 特朗普政府意欲何为? 欧洲人对万斯讲话的深意进行各种揣摩和猜测,有人说他不是说给欧洲人听的,而是着眼于国内政治;有人说特朗普第一任期曾被欧洲人羞辱,睚眦必报;也有人说特朗普想结束乌克兰危机而欧洲人不配合,所以要“越顶”。与会的智库界人士发出更有历史感的叹息,认为美国已不再是“自由世界”的当然领袖,“一个旧时代结束了”。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雄心壮志面临的最大掣肘是国内经济不给力,国债高达36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24%,制造业空心化趋势难以扭转,基础设施老化和更新缓慢等问题积重难返,通胀的反弹更是雪上加霜。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对美国的实力状况会更加敏感和有紧迫感,开源节流似乎成为他目前处理一切问题的优先考虑。根据最新数据,北约每年1.47万亿美元经费的68%由美国支付,截至2024年底美国国会批准的援乌资金总额为1750亿美元,特朗普政府不想也难以继续背负这个大头支出。 当然,仅从经济和数字角度出发分析万斯演讲的背景肯定是不够的。万斯的讲话显示,美欧在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上出现严重分歧。在美国共和党看来,己方高票当选是民众对自由主义思想长期浸润社会和民主党对民间疾苦漠视无为的反叛。因此,特朗普团队中年轻气盛的新一代,纷纷表现出对其他西方国家内政的傲慢和批评态度,大有改造西方政治的企图。 美国对外采取的这种颠覆性的交易型政策,国际学界尚不找到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对其成功率也很难判断。在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局部出现哪些扩张性和冒险性行为值得关注。 欧洲人怎么办? 习惯了美国温暖怀抱的欧洲人第一个反应是不满、强烈不满,欧洲一些政府官员表示不能接受万斯质疑欧洲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强调必须继续支持乌克兰,否则欧洲就没有持久和平。他们担心美国不再是值得信赖的盟友。而欧洲传统派仍呼吁要劝说美国回心转意,甚至拿中国作借口,声称如果美国放弃欧洲,中国将坐大和构成威胁。不过也有务实的欧洲人士开始谋划如何积极适应和应对,例如,能否挤一挤预算增加军费支撑乌克兰?能否组织起欧洲军队?也有人主张找美方谈判欧洲在战后安排中的责任和义务,例如,若由欧洲国家派兵战后维和,指挥权在谁手里?空中支援、情报交换、安全保障等能否得到美国支持? 2月14日晚些时候泽连斯基来到慕尼黑与各方商谈,15日上午在大会上发言,声称乌克兰绝不会接受没有欧洲参与的和平协议,呼吁欧洲尽快适应新现实,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行动起来。他的讲话给与会的欧洲人带来些许安慰。欧洲非常担心被美俄越顶决定未来的安全命运,但又很容易陷入软弱和不团结,而且各国几乎都面临经济疲弱、政坛分化的挑战。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悲哀在于,尽管调门很高,在战事久拖难以扭转局面的情况下,迟迟拿不出现实可行的和平方案和解决目标,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慕安会结束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召开欧盟紧急峰会,凝聚欧洲力量齐心应对。未来欧洲如何抉择值得观察。有鉴于俄乌问题的复杂性和美俄要价的差距,诸事都达成共识并非易事,最终解决问题仍需要欧洲的参与,欧美之间如何在折冲樽俎中达成妥协,值得观察。 对中国有期待 本届慕安会虽因美欧争吵而跑题,在一些场合关于世界多极化的讨论还是比较活跃的。欧洲人在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思考中,常把中国放在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位置上,企业和学界普遍承认中国崛起势不可挡,期待通过对话实现平等合作。 会议期间,在涉及俄乌问题的讨论中,中国时常被提到,欧洲人想知道,中国将发挥什么作用?是否愿向未来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提供支持?王毅外长2月14日下午在慕安会发表的演讲,被认为是慕尼黑“唯一清醒的声音”。当然,也有美国学者关注中国是否会“趁火打劫”?是否会利用欧洲的弱势处境“摘桃子”,影响欧洲和拉近中欧关系? ![]() 傅莹在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现场 与会的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基于自身外交传统,中国不会从机会主义的角度去看待欧美分歧,也不会天真地认为欧美几百年磨合出来的价值、政治和安全链条会在一次震动中全部垮掉。对中欧关系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如果中国与欧洲积极开展对话,如果欧洲能在震荡中痛定思痛,逐渐形成独立于他国好恶的对华关系,客观冷静地处理与中国的分歧,进而聚焦合作,那对双方和多极世界的稳定无疑是有益的。 赫格塞思在12日的布鲁塞尔讲话中向欧洲人解释说,美国需要,“优先关注如何遏制与中国在太平洋的战争。”记得拜登政府从阿富汗狼狈撤军时,也曾拿中国说事儿,称不惜代价撤离是为了聚焦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本质上看,都是美国在总体实力大不如前的情况下,战略回缩和重新聚力的表现。 中方需要高度警觉和防范的是,美国未来在亚洲地区将做哪些调整?是否会进一步利用地区纷争给中国出难题,增加摩擦,甚至引发冲突?美国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是基于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误判,正如王毅在慕安会讲话时说的,中国对美政策保持着稳定性和连贯性,这体现了大国的战略定力和国际信誉。中国将继续坚定做变革世界中的建设性力量,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 (写在国航CA962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