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赖家琪】特朗普第一届政府发起的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在被终止近三年后,似乎又有了以另一种形式死灰复燃的苗头。 当地时间20日,几名美国前能源部官员和国家安全官员在参议院能源与自然资源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声称,中国“窃取”了太多美国的先进技术,美国应该考虑禁止中国公民进入国家实验室。 “中国行动计划”被废除后,其影响仍在持续,美国针对中国学生和学者的“围捕行动”也没有就此暂停。2023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法禁止州内公立大学招收中国研究生和博士后。随着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外界担心,更多针对中国学生和学者的行动正在路上。 再禁中国科研人员? 曾在特朗普第一届政府担任能源部副部长、现为美国一家量子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保罗·达巴尔(Paul Dabbar)20日在听证会上声称,“中国实际上已经成功地偷了整整一代人”,“窃取”了美国的电池、电动汽车和半导体等技术的知识产权和创新,甚至“试图窃取未来的量子和核技术”。 达巴尔建议,“禁止中国公民进入美国国家实验室”。不过,他也认为,可以为通过全面筛选的敌对国家研究人员提供豁免。
![]() 当地时间20日,美国前能源部副部长保罗·达巴尔(Paul Dabbar)在参议院能源与自然资源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作证。 《纽约邮报》 被中国外交部点名制裁的“知名”反华分子、美国阿肯色州共和党参议院汤姆·科顿(Tom Cotton)去年参与了一项类似提案,这次他也毫不意外地表态,支持禁止中国、古巴、伊朗、朝鲜和俄罗斯的公民进入美国国家实验室。 美国能源部下属有17个实验室,在核武器、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都有研究。科顿援引数据宣称,2023财年有8000名中国和俄罗斯公民获准进入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约占所有外国访客的1/5。 科顿参与的类似提案在上届国会通过了委员会审查,但未能成为正式法律。当时拜登领导的能源部担忧此类提案会“对我们的国家实验室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外国出生的劳动力占美国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劳动力总数的19%。拜登政府曾强调,所有进入国家实验室和核武器生产设施的访客都已接受了规避风险的筛查。 然而,自特朗普第一任政府以来,所谓的“风险国家”公民可能窃取美国实验室的知识产权、机密信息,已成为一些美国议员经常挂在嘴边的论调。 参议院能源与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席、犹他州共和党参议员迈克·李(Mike Lee)宣称,中国通过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系统地招募了精英科学家,这些科学家是中国公民,但他们在西方接受培训、在美国实验室建立了职业生涯,并在美国的资助下合作开发美国技术,这是“利用美国纳税人资助的专业知识为中国军队谋利”。 “本质上是为中国在市场上击败我们买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共和党参议员戴夫·麦考密克(Dave McCormick)也应和说。 “没有外国出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企业就无法运作” 对于共和党人的无脑反华言论,新墨西哥州民主党参议员马丁·海因里希(Martin Heinrich)嘲讽地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裁员,包括能源部的裁员,何尝不是一种国家安全威胁呢。“并非所有威胁都来自外国实体,特朗普总统正在做我们的对手想要的事情。” “全面禁止外国人进入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好的政策,还是会让我们失去好的科学突破?”拜登政府的能源部副部长杰拉尔丁·里士满(Geraldine Richmond)在20日的听证会上指出,外国人占美国STEM劳动力总数的19%,占美国大学博士水平研究人员的60%,“没有外国出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企业就无法运作”。
![]() 一群中国高中生参观哈佛大学校园。 哈佛大学杂志 美国政府在学术领域针对中国的行动,遭到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对。 一位要求匿名的大学游说者告诉美国《科学》杂志,一些机构并不了解大学教职员工的国际合作,他强调“毫无隐瞒”对学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位大学游说者也表示,美国能源部的政策与两个核心学术原则相冲突,即允许学生不受限制地获得研究机会,以及无论国籍如何都应一视同仁。 而这几年来,《科学》称,大学为保护这些核心原则所做的努力,遭到了一系列所谓的旨在防止不当外国影响和知识产权盗窃的美国政府规定的阻挠。科学界认为,这些政府规定的潜在风险大于其收益,“是一件相当大的事情”。 2018年,特朗普第一届政府启动了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以打击经济间谍、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对华人专家学者进行骚扰、迫害。据估计,在该计划实施的三年多时间里,约有250人失去了工作,1人因相关调查自杀,还有更多人的职业生涯受到了负面影响。 相当一部分案例中,涉案人员均被指控没有向雇主或资助机构披露其与中国科研机构的联系,或者隐瞒了从中国获得研究资助以及薪酬的情况。但在绝大多数此类案件中,并无证据表明由于这种交流和合作的存在,科研乃至商业机密被泄露。 在国内外各方压力下,美国政府2022年宣布终止“中国行动计划”,承认该计划损害了美国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 但寒蝉效应仍在。香港《南华早报》2023年援引国际科学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调查称,在“中国行动计划”之后,有超过1/3的美国华裔科学家“觉得自己不受欢迎”,72%的人“觉得自己作为学术研究人员不安全”,约70%的人“对美国政府调查华裔研究人员担惊受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