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网站2月18日文章,原题:文化的桥梁:沉浸式的中国之旅 今年1月,作为中美交流基金会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项目的一部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5名学生代表一起,开始了为期10天的中国之旅。该项目旨在促进跨文化理解,并沉浸式体验全球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在北京度过的前3天,我深入了解了这座城市充满活力的文化、历史瑰宝、学术机构。 到达北京的第一天,我直奔这座城市著名的夜市,这里是一场感官盛宴。街头小吃滋滋作响,充满活力。从美味的米其林星级面条到糖葫芦,我尽情享受了各种地道的中国菜。胆子大的人还可以品尝昆虫炸串,为美食体验增添冒险色彩。夜色下的天安门广场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显得宏伟,即使远观,也能感受到这一地标建筑的厚重历史。 第二天的行程以一系列访问开始。我们从北京大学开始,与学校师生讨论了中美关系和未来合作的潜力。北大师生的见解为国际外交以及学术界如何在塑造全球叙事中发挥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的下一站是清华大学,它以学术严谨和致力于促进多样性而闻名。在这里,我们探讨了大学如何通过各种项目来支持学生的成长,如何加强中美双边关系再次成为讨论话题。 第三天是扩展历史和塑造未来的一天。我的双腿在爬长城的过程中发抖,但令人惊叹的景色让这一付出很值得。长城跨越连绵的山脉,是中国历史韧性和战略远见的象征。雄伟的故宫几乎全都是榫卯结构,没有钉子,这是中国精湛的古代工艺和人民聪明才智的证明。当漫步在广阔的庭院和大殿时,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去,对中国丰富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们还与一所高中的学生进行了交流,他们的热情和好奇心让我们对跨文化交流的未来感到乐观。 在北京的3天为这次不可思议的中国之旅定下了基调:这次旅行完美融合了沉浸式体验、文化学术探讨和专业分享,能够全面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此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无论是与当地学者、专业人士还是学生——都让这次旅行真正令人难忘。这次旅行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强调了对话与合作在弥合文化隔阂、塑造更加互联互通世界的重要性。(作者马尔赛拉·琳曼达,王从译) 【责任编辑:王月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