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有一处细节引发了关注和对比。美国副总统万斯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先后在会上“背靠背”接连发言:万斯发言完后径直离场,现场嘉宾表情严肃,不少人摇头叹气;王毅发言完后,不少与会的领导人和嘉宾上前握手簇拥,热情互动。 ![]() 2月14日,王毅在慕安会“中国专场”发言后,和与会嘉宾热情互动。 视频截图 在现场参会的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俊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王毅外长的演讲‘一座难求’备受瞩目”。同时,王俊生也指出,对比王毅和万斯的发言,释放出的“微妙、深入”信息值得关注。相比王毅坦诚谈及中方对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万斯的演讲对中国只字未提,“反而显出异常,真实意图值得关注”。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成昊也向澎湃新闻分享了他此次在慕尼黑参会的一线观察。他感到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西方固有思维模式,但全球青年的思维活跃。当来自全球南方的青年用他们对中国的肯定来回应一些欧美青年对中国的偏见时,孙成昊“很感动”。 王毅带来的是中国外交的官方立场和权威声音,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中国代表和学者参与到此次慕安会的各个话题的讨论之中,共同发出了多元且多声部的中国声音。除了王俊生和孙成昊,还有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傅莹,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创始院长吴士存,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等。 中方战略界、学界代表在慕安会提高中国音量 孙成昊向澎湃新闻讲述了在青年讨论中一个有趣话题,一位嘉宾向青年代表提问“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在场的部分欧美国家青年对中国仍带有偏见——质疑中国是否会挑战国际秩序。但是,来自“全球南方”的青年在听到类似观点后,主动表达自己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完全基于互利共赢。 “这让我很感动。在后来的交流中,我发现‘全球南方’青年对中国的外交以及发展道路很感兴趣并报以赞赏。”孙成昊接着说道,“他们提到,欧美国家虽然也提供援助,但大多附加一些额外的让他们无法接受条件。因此,他们认为同中国的合作是适宜且可持续的。” 不仅是青年代表感受到中美对多极化的差异,其他中外参会学者也有所感触。马德里IE大学教务长、西班牙外交部前国务秘书马努·穆尼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美国似乎想从国际体系抽身时,中国正捍卫多边主义”。 当美国代表发出的声音充满单边主义和对欧洲的指责时,《德国之声》、路透社等外媒都聚焦观察中国将作出哪些表态。在这一背景下,中方战略界、学界代表们在慕安会上持续发声,提高中国音量。 ![]()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在“中国专场”致辞并回答了现场提问。 外交部官网 图 当地时间15日,慕安会期间,在“掀起波澜:印太地区的海上紧张局势”小组讨论上,傅莹向同场嘉宾美国参议员兼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克里斯托弗·A·库恩斯提问评论。傅莹提及,“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12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表示,由于资源有限,‘美国正优先考虑在太平洋地区遏制与中国的战争’,他们不得不将重心从北约地区转至亚太地区,以免失去威慑力。那么美方所称‘战争’是指什么?这也是在座亚洲同行们关心的。” 对此,库恩斯回应道,“据我所知,其主要目的是鼓励欧洲伙伴分担一些援乌的军事行动负担。”至于涉及中国的言论,库恩斯表示,“重点在于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而非主动挑起与中国的冲突”。 在慕安会开幕第二日,当地时间15日,全球化智库(CCG)独家和慕安会联合主办“2025 -中国与全球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研讨会,探讨了中国如何在未来几年里应对国内外复杂的挑战,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国际合作和外交战略方面的布局。除了中方专家,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美国前贸易代表迈克尔·弗勒曼,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院长、西班牙前外长阿兰查·冈萨雷斯·拉亚,塞内加尔总统高级代表、塞内加尔前总理、马德里俱乐部会员阿米娜塔·杜尔等外方嘉宾也参与了讨论。 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外交学院特聘教授王辉耀表示,2025年对中国意义重大,尤其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利用改革与开放大战略扩大国际朋友圈,如何应对特朗普2.0 新政带来的挑战。他指出,中国将继续深化经济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与全球合作伙伴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治理面临的各种挑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则从经济学家视角分析了中国如何应对内外压力,通过创新和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韧性。他认为,中国经济仍具增长潜力,尤其在高等教育和创新领域。 随着特朗普可能延续其单边主义与孤立主义政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将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稳定与确定性作用。 王俊生告诉澎湃新闻,在与欧洲同行的交流中,他了解到,与往年相比今年涉“中国议题”的设置仍有偏见但情况有所好转,而且会议特别关注了中国在欧亚地区合作中的角色,设置了多场涉中国议题的研讨会,“这在以往慕安会中较为少见,无论是从议题设置还是讨论热度来看,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安全格局中的作用愈发重视。” 孙成昊坦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西方固有思维模式,但全球青年的思维活跃,“我们应更致力于与青年、更多西方国家交往,介绍我们中方立场。” “观察美欧局势,自特朗普上任后美国成为最大变量,俄乌冲突延宕至第三年,欧洲对自身影响力产生焦虑,而中国正成为大国中的‘确定力量’。”王俊生说道。 ![]() 2025年“慕尼黑青年领袖”项目成员和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合影。 孙成昊 供图 王毅会场内外与欧方密切互动,展现中国“值得信任的态度” 就在慕安会场内中方积极发声展现多元角色的同时,王毅也利用会议契机展开密集双边互动,先后会见了德国、乌克兰、以色列、西班牙、欧盟,北约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政要,在两天时间内双边会见多达12场。 ![]()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应约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 外交部官网 图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王毅外长于14日、15日先后会见了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北约秘书长吕特以及乌克兰外长瑟比加,分别同他们就乌克兰危机交换了意见。王毅在会见卡拉斯时再次强调,中方支持欧洲在和谈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慕尼黑会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 外交部官网 图 王俊生认为,“目前欧洲对自身影响力存在某种焦虑,担心白宫绕过乌克兰、背着欧洲与俄罗斯达成和平协议。王毅外长的表态很好地回应了欧洲的关切”。 事实上,自特朗普上台后,美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就面临着乌克兰危机、经贸,以及防务安全分歧等不确定因素。美国新闻网站Axios称,万斯在慕尼黑发表了一场MAGA(即“让美国再次伟大”)风格的演讲。在14日的发言中,万斯没有对全球安全议题做详细阐述,而是对欧洲民主政策发起抨击,抨击欧洲在“基本价值观”上的倒退。 与美欧的分歧相比,《德国之声》认为,“中方在慕安会以更包容、和解的语气同欧洲对话,展现出值得信任的态度”。香港《南华早报》也写道,初步迹象表明,在中欧关系经历了波折的几年之后,如今面对特朗普的冲击,一些欧洲领导人或许愿意接受北京方面释放的善意。 但王俊生也指出,意识形态划线仍深植于部分欧美学者的观念中,尽管他们意识到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需要与中国合作,“我注意到,一些与会者仍在呼吁美欧加强合作应对所谓‘外部挑战’,这种心态反映出西方在承认中国重要性的同时,仍难以摆脱对抗性思维的束缚。” 此前,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也向澎湃新闻表示,“在审视美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可能出现的动荡时,欧洲也需重视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发挥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