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貓膩兒-有猫腻儿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环时深度】近观欧洲筹划如何“重返AI赛场”

2025-2-17 15:35| 發佈者: admin| 查看: 233| 評論: 0

摘要: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派记者尚凯元】编者的话:在全球人工智能(AI)竞赛浪潮中,欧洲正试图摆脱“陪跑者”的角色。当美国主导技术创新、中国在应用和市场规模上迅速崛起时,欧洲却因监管繁琐、市场分散和投入不足,在 ...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派记者 尚凯元】编者的话:在全球人工智能(AI)竞赛浪潮中,欧洲正试图摆脱“陪跑者”的角色。当美国主导技术创新、中国在应用和市场规模上迅速崛起时,欧洲却因监管繁琐、市场分散和投入不足,在AI领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2月10日至11日,AI行动峰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法国总统马克龙发出欧洲“重返AI赛场”的战略动员。峰会期间,《环球时报》驻法国特派记者在中方边会和周边活动现场进行报道,对AI企业界人士和学者专家进行采访。一方面,记者看到欧洲为构建竞争优势,在投资、AI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多措并举。但另一方面,在美国深度影响欧洲AI发展以及领域内竞争意识强于合作意愿的复杂现实面前,欧洲寻求塑造“第三极力量”的努力仍受到质疑。

“我们大多数时候行动太慢”

近两年,欧洲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相较于美国和中国略显落后。但在巴黎AI行动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发出响亮的号召:“欧洲正在重返赛场!”在不少与会者和媒体看来,这次峰会像是欧洲在AI领域的“觉醒时刻”,它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峰会,更是一次战略动员,宣告不甘于在AI竞争中落后,而是要在全球舞台上夺回一席之地。

马克龙直言:“我们大多数时候行动太慢。”这反映了欧洲政界的“AI焦虑”,也透露出欧洲企业界和投资者的普遍担忧。为加速欧洲的AI发展,60多家大型企业在峰会期间签署了“欧盟AI冠军倡议”,呼吁大幅简化欧盟AI监管框架,推动欧洲成为全球AI领域领导者。

面对这一呼声,向来注重经济改革的马克龙迅速做出回应,承诺欧洲将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减少繁文缛节,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保持同步。他还提出一项“巴黎圣母院计划”——借鉴巴黎圣母院大火后重建的方式,对AI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特殊政策,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建设周期。“我们已经向世界证明了,只要设定明确的时间表,我们就能完成任务。”他这样说道。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负责技术主权等事务的执行副主席汉娜·维尔库宁也表示,欧盟正在优化AI监管规则,为技术创新松绑。

《环球时报》记者在法国活动现场感受到的氛围则更多是积极和乐观的。不少欧洲领导人认为,全球AI竞赛才刚刚开始,欧洲仍有机会迎头赶上。比如,在峰会前夕,法国推出了自主研发的AI聊天机器人Le Chat,它由法国AI初创公司Mistral开发,同DeepSeek一样使用开源模型,上线几天后就成为法国下载量最高的iOS应用。虽然这款应用在欧洲其他国家范围内的知名度不如法国,但还是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欧洲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潜力。

这种信心在11日于巴黎F站举办的“AI商业日”上得到了进一步体现。F站位于巴黎13区,是全球最大的初创企业孵化器之一,专注于科技、人工智能和创新领域。自2017年成立以来,这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环球时报》记者来到“AI商业日”活动现场,看到F站汇聚了众多法国AI初创公司以及投资该领域的跨国企业,现场人群摩肩接踵。数据显示,近年来,法国AI创业活动异常活跃,目前已有超过750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创造了约3.5万个工作岗位。

欧洲正在多措并举提升自身在AI领域的竞争力。在投资方面,马克龙在峰会上宣布了法国版的“星际之门”AI基础设施计划,法国将在未来几年内在AI领域投资1090亿欧元,推动本土企业创新。相关投资将来自阿联酋、美国和加拿大的投资基金以及法国公司。尽管该计划投资力度远不及美国投资额达5000亿美元的原版“星际之门”计划,但仍然称得上是全球范围内的一项重磅投资。

本次峰会开始前,法国已与阿联酋达成建设大型AI园区的协议,投资规模可能达300亿至500亿欧元。法、阿两国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领导人表达了在AI领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愿望,并致力于探索在支持AI价值链发展的项目和投资方面的合作。”

此外,本次峰会上还成立了一家名为Current AI的基金会,旨在开展公益性项目,包括为AI发展提供高质量数据等。该基金会的初始投资规模为4亿美元,部分资金来自法国政府,计划在5年内筹集到25亿美元。

虽然相关承诺和计划雄心勃勃,但市场上的质疑声也在峰会闭幕之后随之而来。2024年,法国因提前举行国会选举,导致国内政治格局持续动荡,政府内部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削弱了企业界的投资信心。

与此同时,在欧洲AI发展倚仗的另一大支柱——德国,经济增长疲软和能源危机让投资者愈发谨慎。此外,2025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临近进一步加剧了政策的不确定性。而从外部来看,整个欧洲正在为俄乌危机的解决方案焦头烂额,安全和防务问题占据议程核心。面对内忧外患,欧洲的AI竞赛正处于关键拐点。多家法国媒体认为,欧洲能否在AI领域成功突围,恐怕仅仅靠口号还不能给出答案。

法国人会优先使用本土平台”

在AI全球竞赛中,欧洲正努力塑造独立于中美的“第三极力量”。法国负责人工智能与数字事务的部长级代表克拉拉·沙帕在巴黎人工智能峰会上强调,欧洲不仅要在技术上竞争,更要在价值观和文明模式上探索独立道路。在她看来,AI的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利益,还涉及民主、伦理和政治自主权。

有与会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AI的未来已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还是地缘政治的延续。作为传统盟友,欧洲长期以来对美国科技影响力几乎毫不设防,但在过去几十年中,也尝到了美国科技霸权的苦头。欧洲的互联网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深受美国影响,从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到云计算,美企在各个环节都占据主导,使得欧洲在科技自主性上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欧洲愿意继续扮演“跟随者”的角色。近年来,欧盟开始加强科技主权建设,试图减少对美国产业链的依赖,同时对美国科技公司的垄断行为和数据获取加强监管,尽管这一监管思路现在因为影响创新速度、使得欧洲在全球技术竞争中落后而受到批评。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峰会上明确表态,美国不会接受过度监管,而是要确保AI创新不受限制。他直言:“未来不会因为我们过于关注安全而赢得胜利。” 他还毫不掩饰地说:“我们必须确保美国保持领先地位,以成为各国和企业的首选合作伙伴。”法国《信息世界》新闻网站分析认为,这一声明清晰地展现了美国在未来科技领域保持统治地位的战略意图,并强调了其在AI、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确保自主可控的决心。

这样的表态或许将进一步刺激欧洲人的自主意识和“守土”意识。一些法国人对《环球时报》记者明确表示:“我们希望有自己的AI应用,并且会优先使用本土的平台。”

但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AI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深受美国影响。谷歌、微软等美国企业在欧洲设有多个创新实验室,许多欧洲AI初创企业的领军人物也曾在美国深造或工作。这种紧密的联系既加深了欧美在AI领域的合作,也让欧洲的战略选择变得更加微妙——是依托美国产业链,还是加速自主创新?在美国希望“保持领先地位”的情况下,又是否会允许欧洲将竞争力提升到能够与之匹敌的水平?这些问题都是与会者们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热议的话题。

人类需要强大的AI工具,而不是取代人类的系统”

在本次峰会上,6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了《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签署者包括法国、印度、中国等,而美国和英国却并未签署,这“戏剧性的一幕”再次凸显了欧美在AI发展上的不同立场。

相比之下,欧洲与中国在AI发展模式上的某些理念更为接近,尤其是在开源、普惠和包容性方面。中国AI企业“深度求索”近日发布的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因其低成本、低能耗的特性,引起了欧洲AI界的广泛关注。法国初创公司Mistral的联合创始人亚瑟·门施将其称为“中国的Mistral”,并表示该项目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开源AI的可行性。

“很高兴能在峰会期间了解到中国在AI发展与安全治理方面的探索及国际合作倡议。”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学者诺亚·舍普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AI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无限机遇和诸多挑战,推动实现有效的全球AI治理是一个重大课题。“各国应继续深化创新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向善,积极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让AI成为造福全人类的伟大力量。”舍普尔还表示,期待今年有机会赴上海参加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进一步了解和交流全球AI治理的实践经验。

然而,尽管在理念上存有共识,欧洲与中国在数据治理、市场准入等领域也存在分歧。如何建立长期信任与合作关系,仍然是未来中欧之间的关键议题。法国初创企业XXII是一家专注于用AI技术进行视频分析的公司,曾尝试进军中国市场,但最终因强劲的本土竞争者以及数据隐私、监管要求等问题而放弃。其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在涉及大量企业数据的AI领域,各国在本土市场发展业务或许是更现实的选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关于AI全球治理的对话可以被搁置。在11日的峰会全体会议期间,同时举办约100场边会。《环球时报》记者参与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CNAISDA)主办的边会“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应用”。现场参会人数超过150人,同时还有超过14万名观众在线参与。会议厅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是对AI安全治理话题感兴趣而自发注册到场。

在会议上,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全球人工智能风险倡议执行主任邓肯·卡斯-贝格斯表示,AI的指数级增长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测的挑战,包括全球不平等加剧、AI的武器化和误用等。面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AI发展的全球性规则,确保AI造福全人类,而非成为少数国家垄断的工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生命未来研究所所长马克斯·泰格马克同样强调,人类需要强大的AI工具,而不是取代人类、让人类变得无用的系统。与会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一共识或许是推动国际合作乃至中美合作的关键动力。

目前来看,各国在AI领域的竞争意识仍强于合作意愿。领先者希望保持技术优势,后起之秀则试图实现弯道超车。全球AI治理的未来充满变数,究竟是朝着更紧密的合作方向迈进,还是加剧技术阵营的分裂,这一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科技发展和地缘政治博弈中继续上演。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最新評論

有貓膩兒-有猫腻儿

GMT+8, 2025-2-22 13:59

Powered by 有貓膩兒

@2022-2024有貓膩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