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至16日,有“防务达沃斯论坛”之称的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将在德国慕尼黑举行。2月10日,主办方发布主题为“多极化”的《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为会议“定调”。这份报告认为,权力正在向更多有能力影响全球关键问题的行为体转移,同时许多国家间和国家内部正经历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 与世界多极化势头日趋强劲相呼应,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成为慕安会的常客。据主办方统计,今年慕安会将有约三成发言者来自全球南方国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将再次率团出席,并将在“中国专场”发表演讲,结合会议主题就重大国际问题介绍中方立场。会议开幕前夕,作为唯一中方演讲嘉宾出席2月10日慕安会启动活动的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和2024年曾现场参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对会议背景和看点进行解读、前瞻。 认同“多极化”背后,欧洲在改变 根据慕安会议程,2月14日,会议将聚焦全球安全挑战,包括全球治理、民主韧性、气候安全等议题;15日,会议将围绕国际秩序现状、地区冲突和危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前景展开辩论;16日,会议将重点讨论欧洲在世界中的角色。北约前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将在最后一天会议结束后就任慕安会主席。 始于1963年的慕安会,前身是以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即美欧关系为重点议题的“国际防务大会”。受会议东道主德国的影响,慕安会发布的年度报告和议题设计更多被视为欧洲国家安全认知和关切的写照。 在刚发布的《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中,主办方点名美国,直言特朗普赢得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埋葬”了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内的外交政策共识,即“自由国际主义最符合美国利益”。报告称,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认为,冷战后美国建立的国际秩序是一笔“糟糕的交易”,因此美国可能会放弃其作为“欧洲安全保障者”的历史角色。 2月6日,美国彭博社曾炒作将在今年慕安会上公布一项旨在结束俄乌冲突的“美国方案”,但美政府乌克兰和俄罗斯问题特使基思·凯洛格对此予以否认。今年慕安会再次将俄罗斯拒之门外,意味着会议期间任何有关俄乌冲突的磋商都将缺少俄罗斯的参与,这让俄乌双方停火止战前景依旧迷茫。英国路透社2月10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特朗普政府计划在慕安会期间,推动欧洲盟国在俄乌和谈前购买更多美国武器并向乌克兰“递刀”,目的是继续向基辅运送美国武器但不消耗美国资金。 一度围绕“西方中心论”打转的欧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情愿但无奈地开始接受“多极化”的概念。崔洪建解释说,多极化是对西方主导的以“中心-边缘”结构为基本特点的国际体系的挑战或解构,因而,承认多极化意味着欧洲可能失去现有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慕安会报告由此成为欧洲陷入集体恐慌的一个侧面。报告主题连续多年呈现悲观基调,从2020年起,历年报告主题分别为“西方的缺失”“竞争与合作”“摆脱无助感”“修正主义”和“双输”,再到今年的“多极化”。崔洪建认为,报告主题的变化,反映出欧洲对世界形势和自身应对方式的认知,从相对被动、无奈且带有情绪化的反应,逐步转变为相对务实和理智的判断,代表了欧洲世界观变化的基本脉络,欧洲开始努力寻找应对之策。 崔洪建介绍,每年慕安会通常会发布两份报告,开幕前发布的报告更多定位于提出问题、分析态势和为会议提供框架,带有结论性质的内容可能在会后报告中。 欧洲对华风险认知下降 王辉耀在慕安会启动活动上的演讲也围绕“多极化”展开。他提出,多极世界的到来是“好现象”,意味着要淡化意识形态、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往“民主与专制”“新自由主义与威权主义”的对立视角和单一叙事不再适用于当今世界。人们需要找到多极世界的治理方式,加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治理体系。 在这场活动上发表演讲的还有来自卢旺达、欧洲理事会和联合国难民署等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官员。“很奇怪,活动没有邀请美国代表。”王辉耀说,“各方都对多极世界表现出强烈兴趣。”演讲过后,斯洛文尼亚驻德国大使安娜·彼崔克和日本驻德国大使志野美津子围绕他的演讲话题进行提问。 崔洪建观察到,自2018年起,欧洲内部开始出现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格局调整的讨论。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人认为传统地缘政治思维确实出现了“回归”,内部政治的极端化和外部世界的多极化并存形成复杂局面。崔洪建认为,当前,欧洲正在经历“历史的错位”:一方面,“反战”依旧是欧洲社会主流观点;另一方面,欧洲又陷入了意识形态化的状态。内政方面,欧洲内部对右翼势力崛起的担忧高涨,将其与历史上极具破坏力的极右翼力量相提并论。 慕安会召开前夕,包括慕尼黑在内的德国多座城市出现大规模民众游行。导火索是随着2月23日德国联邦议院选举日期临近,民众呼吁德国民主党派不要与持有大规模遣返移民、退出欧元区和《巴黎协定》等争议性主张的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合作。 “二战结束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欧洲试图走一条新路,力图摆脱大国对抗、极右翼势力和法西斯主义带来的政治影响,积极倡导自由主义、和平主义等价值观念,但现实是欧洲似乎并未完全走出历史阴影。”崔洪建指出,当再次面对战争,曾提出“战略自主”的欧洲受限于自身能力不足和内部协调效率低下,“最终不得不看个别大国的眼色”。 受欧洲难解眼前安全困局影响,近期发布的“慕尼黑安全指数”显示,七国集团对华风险认知指数自2022年起经历了幅度较小且连续的下降。这与崔洪建往年参会感受到的现场气氛相吻合。“除俄乌、巴以两大冲突外,西方国家更关注经济安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长期挑战。”他解释说,“从理智上,西方已经接受了中国作为一个‘巨大变量’的存在。” 印度、巴西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对华风险认知指数则从2023年的第17位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第25位。“各方均将中国视为一个大国,认为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中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将引领南方国家走向全球化。”王辉耀说。 中国将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力量 在崔洪建看来,近年来中国经历了逐渐“走近”慕安会的过程,这离不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特别是在安全治理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凸显。“中国专场”的安排已基本固定,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视。 崔洪建分析说,王毅外长今年的演讲内容可能将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安全倡议等中国外交基本政策和安全理念,强调站在多边主义的立场上应对大国关系变化,表明中国仍然是世界的稳定和建设性力量,将在冲突和危机解决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另有统计显示,6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50位部长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将出席此次会议,德国总理朔尔茨、美国副总统万斯、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盟新任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等均在列,中方官员的双多边互动也是关注焦点。 备受关注的是,除在德国出席慕安会外,王毅外长此行还会访问英国和爱尔兰。崔洪建分析说,随着斯塔默领衔的英国工党政府于去年7月上台并承诺改善对华关系,中英展开频繁互动,这将对近年来整体略显“沉闷”的中欧关系起到“刺激”作用。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冯德莱恩近期也多次释放缓和对华关系的信号。“当前美欧关系的走向正遭遇极大不确定性,慕安会是让欧洲定下心来、切实考虑与中国深化合作的好机会。”崔洪建说。 慕安会期间,预计还将举行约200场官方边会及数十场公共外交活动。其中,全球化智库作为唯一与慕安会合作举办官方边会的中国机构,将在会议期间举办一场以“中国2025战略蓝图”为主题的午餐会。王辉耀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中美关系、中欧关系及中国与南方国家的关系都有望迎来新调整。谈及刚在法国巴黎参加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王辉耀说,中国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产业引发国际社会热烈讨论,与此相关的人才培养、引进及国际合作议题将是他在本届慕安会的关注重点。 本报北京2月13日电 【责任编辑:陈小茹,王国强 编辑:董志成】
|